經典華語電影

課程時間:(永平校區)週一晚上7:00–9:30

授課講師:胡清暉,永和社區大學2015春季班《看電影,學新聞》開課、現任中國時報記者、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講師簡介:從事新聞實務工作已12年,陸續在報紙、網路、電視、廣播、雜誌等不同類型的媒體服務,獲得9次新聞獎,工作之餘喜歡看電影,碩士論文《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語電影: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為了寫論文曾經1年半看了超過150部的國內外電影,專長領域是採訪寫作、後殖民與華語電影、消費與文化研究。

課程宗旨:「大家一起來看華語電影吧!」這門課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能夠開啟對於華語電影的多元視野。 有系統去認識華語電影的重要性在於,電影不只有娛樂功能,同時也紀錄了社會脈動、市井小民的悲喜,並且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意義,華語電影的主題已融入你我成長的社會變遷之中,探討的往往是兩岸三地及華人社會長期關注的議題,比起一些好萊塢的公式化電影更貼近台灣的庶民生活。

本課程精選了華語電影史上不可不看(或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經典名片,分析侯孝賢、陳凱歌、張藝謀、李安、許鞍華、王家衛等重量級華人導演的電影美學及影像風格,並回溯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藉由觀看電影、討論過程,綜合探討電影、文學、歷史、國族、社會、傳播與知識份子的密切關聯。 同時,本課程兼顧不同面向的多元性,在選片時不但包括武俠、愛情文藝、歷史、音樂、喜劇等不同類型的華語電影,也涵蓋中、港、台兩岸三地知名華人導演所執導的電影,這些經典電影上映時間橫跨了半世紀,伴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既讓人懷舊,也可以認識自身的歷史及文化。                                                        此外,兩岸三地在1980年代初期掀起新電影運動,並且在國際影展大放光芒,形成一股「中國熱」現象,然而,這樣的文化現象,其實反映了華人在後殖民語境的認同爭議,以及迎合西方對於符號「中國」想像的東方主義,值得深思。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法:老師講授觀影重點、師生討論、欣賞電影、專題演講

選課學員條件:不限

課程大綱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介紹授課方式說明、教師自我介紹、百年電影史概論、西方電影中的華人意象、後殖民與華語電影

第二週 1963年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欣賞片中10多首黃梅調金曲,探討電影、文學與音樂的關聯,分析邵氏公司在港台的影響力,以及這部電影掀起的熱潮

第三週 1971年胡金銓導演的《俠女》

胡金銓的武俠世界:《大醉俠》、《龍門客棧》到《俠女》、 《俠女》的電影美學,獲坎城影展技術獎項

第四週 武打電影的不朽傳奇:李小龍                                                        李小龍「截拳道」及其武術哲學,以及他開啟的武打電影類型、李小龍在當代電影的「再現」及其意義

第五週 1983年成龍《A計畫》                                                        成龍的雜耍式特技、成龍特技的虛與實、「嘉禾三寶(成龍、洪金寶、元彪)」的黃金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英國殖民及港人認同

第六週 1986年謝晉執導的《芙蓉鎮》                                                        謝晉作品被譽為「36部電影串起中國近代史」、謝晉的反思三部曲

第七週 1984年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

文革後崛起的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電影的民族寓言(黃土高原、黃河與中華民族)、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

第八週 公共參與週

第九週 台灣新電影與1982年《光陰的故事》                                                        鄉土文學與台灣新電影運動、推動台灣新電影的小野、吳念真及中影公司

第十週 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首部獲得世界三大影展首獎的台灣電影)

多重殖民下的台灣認同、228禁忌與電影檢查制度、侯孝賢的長鏡頭拍攝技巧、《悲情城市》帶動九份觀光

第十一週 1988年張藝謀《紅高粱》                                                        電影與文學:從柏林金熊獎(張藝謀)到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張藝謀電影的符號「中國」、張藝謀與鞏俐

第十二週 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唯一一部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

京劇與華語電影、文革成為中國電影的「潛文本」、程蝶衣(張國榮飾)反串的性別及同志意涵

第十三週 1993年李安作品《喜宴》                                                        李安「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李安電影的父親形象與傳統價值、導讀《十年一覺電影夢》、同志議題衝擊的家庭及婚姻觀

第十四週 1994年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

蔡明亮的都市觀察及台北都會男女愛情觀、極簡的電影語言、台灣電影的國際影展路線及「國片之死」爭議

蔡明亮電影的男女主角:李康生、楊貴媚、陳湘琪 蔡明亮與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風格

第十五週 1995年許鞍華《女人四十》                                                        許鞍華「越南三部曲」與香港新電影、女性導演與女性議題:從《女人四十》到《桃姐》、電影女主角蕭芳芳獲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第十六週 香港鬼才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風格

沒有劇本也能拍電影、王家衛獨特的個人風格:從《重慶森林》到《2046》 王家衛的武學境界:《一代宗師》

第十七週 創造奇蹟的台灣導演魏德聖                                                        魏德聖電影中的日本認同: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KANO》 魏導如何扭轉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

第十八週 期末心得分享

閱讀資料:1.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2011)。光影的長河 : 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台北市:田園城市。       2.每堂課會依進度提供講義或是PDF檔

評鑑方式:出席率40%、課堂討論40%、期末報告及心得分享20%

材料費:200元以內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