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走入荒野,看見生物多樣性 |
課程日 | 週四 |
大類 | 自然科學 |
子分類 | 生態 |
課程編號 | 306 |
課程時段 | 19:00 ~ 21:50 |
授課講師 | 游崇瑋、鍾承翰、許正德、劉鎮、黃瀚嶢 |
講師簡介 | 1.游崇瑋畢業於師大生科所,碩士期間研究鈍頭蛇的分類,現為綠自然文創負責人,經營生態旅遊產業。已有野外觀察經驗以十多年,為現今最夯的兩棲爬蟲達人。 2.鍾承翰畢業於臺大分生所博士班,大學開始投入生態攝影與登山活動,為經驗豐富攝影師。常受邀於社大擔任動物生態解說員,經驗豐富。 3.許正德畢業於臺大森林所,研究氣候變遷對山薰香屬植物的影響,善於觀察植物。 4.劉鎮畢業於臺大森林所,研究環頸雉的生態與農作的關聯。從高中起就踏上賞鳥的道路。喜歡利用平易近人的故事講述鳥類生態的美麗。 5.黃瀚嶢畢業於臺大森林所,研究秋海棠的族群遺傳。從小開始就樂於在筆記本中記錄自然,也常將自然生態化為饒富深意的文學作品。 |
課程宗旨 | 本課程分三個面向講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學議題。希望由講師舉例、野外觀察、閱讀書籍或多媒體觀賞,並與同學討論、分享,從多種學習管道中了解生態學想要探討的問題,以及體會生態之美。每位講師講授三門課,由淺入深,起初從最簡單的如何觀察動植物講述到生態相關科學研究,以及應用科學知識對相關的生態保育議題提出貢獻。 第一種面向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學理論的介紹,目的在於讓學員對「何謂生物多樣性?」、「何謂生態?」、「何謂物種?」等學理上的脈絡有粗淺的認識。或是以某一主題分類群的生理、行為、形態、分布、分類等資訊的講述勾勒出動植物的特性。 第二種面向為野外觀察的技巧與經驗。此面向尤其注重於教授觀察方法與技巧的部分,並用講師親身經歷的故事引起學員的興趣,在安排的兩堂野外觀察中希望學員可以親自操作並運用觀察的技巧獲得觀察經驗。 第三種面向為從野外觀察進入到科學研究。本堂課程講者皆是因為喜好生物觀察而進入到專業生態科學研究領域,也都曾受相關專業訓練。而平常的觀察與科學研究有甚麼不同呢?一個生態科學家需要受過甚麼樣的養成訓練?科學知識又可以在保育政策、保育議題上提供什麼樣的見解?第三個部分期盼學員可以培養見樹又見林的眼光,了解生態和人類社會息息相關,並且培養對保育相關議題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
授課方式及 教學方法 |
演講授課、課堂討論、野外實地觀察、學員發表與講師講評 |
選課學員條件 | 無限制 |
閱讀資料 |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黃一峰 天下文化 《臺灣賞樹情報》陳一銘、傅蕙苓 天下文化 《台灣野花365天》 張蕙芬、張碧員 天下文化出版 《台灣兩棲爬蟲類圖鑑》 向高世、李鵬翔、楊懿如 貓頭鷹出版 《蛇類大驚奇》 杜銘章 遠流出版 《台灣野鳥手繪圖鑑》 蕭木吉、李政霖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賞鳥Easy GO》 沙謙中 遠流出版 《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 威爾森 天下文化 《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 威爾森 天下文化 |
評鑑方式 | 參與度與期末報告 |
第1週 | 本學期課程簡介,野外行程規劃 (劉鎮) |
第2週 | 都市裡的植物(黃瀚嶢) |
第3週 | 都市裡的生態(黃瀚嶢) |
第4週 | 出野外(一)臺灣大學的生態(黃瀚嶢) |
第5週 | 菜市場裡的植物學-植物形態與辨認技巧(許正德) |
第6週 | 出野外(二)皇帝殿(許正德) |
第7週 | 臺灣的衣裳-臺灣的植群(許正德) |
第8週 | 探訪兩棲動物世界(鍾承翰) |
第9週 | 公共參與週,生態雙和嘉年華討論 |
第10週 | 夜間生態觀察小撇步(鍾承翰) |
第11週 | 出野外(三)新店四崁水(鍾承翰) |
第12週 | 臺灣低海拔鳥類辨識到科學記錄(劉鎮) |
第13週 | 從賞鳥文化到公民科學(劉鎮) |
第14週 | 端午節國定假日 |
第15週 | 出野外(四)臺北縣田寮洋 |
第16週 | 觀蛇之路(游崇瑋) |
第17週 | 出野外(五)從巴陵到明池-北部橫貫公路 |
第18週 | 期末展演與回饋-分享你的學習心得 |
課程順延週數 | 本課程暫無順延週數之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