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際互動與自我成長 |
課程日 | 週一 |
課程時段 | 19:00 ~ 21:50 |
授課講師 | 陳亭亘 |
講師簡介 | 從自己身邊的人的經驗開始,我走向心理學,發現裡面有很多能助人自助的好概念,然而,透過研究,我又發現文化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與心理學內的典型其實不那麼像,最後,我發現心理學能夠助人,然而,唯有在一個友善的社會裡心理學才能發揮得更好,所以走入社大。 |
課程宗旨 | 本課程並非商業談判課程、也非說服或引導式課程,希望透過與課程成員的互動、閱讀,一起對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模式、自己的內在狀態有更多的覺察,同時跟身邊的成員互相學習,還有哪些互動模式可以讓我們的人際有不同可能性。 |
授課方式
及教學方法 |
(1)影片、講義的閱讀與討論。(2)透過體驗活動,促進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經驗與反思。(3)透過引導、跟互相分享,跟成員學習的半結構式團體。 |
選課學員條件 | 希望能準備好在課程間分享關於自己的事,並聆聽別人的事的心情。 |
閱讀資料 | (1) John Powell, S. J.,2010(新版),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道聲出版社。(2)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2014,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社。 |
評鑑方式 | (1)出席率30%; (2)上課參與(包含提問、討論、實作等)30%; (3)自我呈現與表達40%,針對課程主題或活動中最有興趣共鳴的兩周,以學員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學習心得,例如寫作、繪畫、攝影、烹飪等,都很歡迎。 |
材料費
或場地費 |
(1) 雞蛋1顆,10元;報紙一份,15元。(2) 八開圖畫紙10張,50元。 |
第1週
(09月05日~09月10日) |
課程介紹與團體規範(9/5):介紹這門課程,讓課程同學彼此認識,說明自己對這門課程有興趣的理由,同時讓大家對課程分享的內容共同建立規範。 |
第2週
(09月12日~09月17日) |
文化與自我(9/12):從華人心理學與心理學的對照,說明心理學不易親近之處,同時引導成員一起將自我概念與日常經驗相連,開始嘗試理解自我的樣子。 |
第3週
(09月19日~09月24日) |
家庭與自我(9/19):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4週
(09月26日~10月01日) |
家庭與自我(9/26):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5週
(10月03日~10月08日) |
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上) (10/03):集體閱讀討論書籍,認識自我。 |
第6週
(10月10日~10月15日) |
國定假日 |
第7週
(10月17日~10月22日) |
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下) (10/17) :集體閱讀討論書籍,認識自我。 |
第8週
(10月24日~10月29日) |
自我與挫折(10/24):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9週
(10月31日~11月05日) |
被討厭的勇氣(上) (10/31) :集體閱讀討論書籍,認識自我心理學。 |
第10週
(11月07日~11月12日) |
公共參與週 |
第11週
(11月14日~11月19日) |
被討厭的勇氣(下) (11/14):集體閱讀討論書籍,認識自我心理學。 |
第12週
(11月21日~11月26日) |
愛的五種語言(11/21):學習愛的不同表達方式,了解自己善用跟不善用的。 |
第13週
(11月28日~12月03日) |
語言翻譯機(11/28):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14週
(12月05日~12月10日) |
語言翻譯機(12/05) :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15週
(12月12日~12月17日) |
語言翻譯機(12/12) :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16週
(12月19日~12月24日) |
語言翻譯機(12/19) :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17週
(12月26日~12月31日) |
回顧與整理(12/26):體驗性活動與分享。 |
第18週
(01月02日~01月07日) |
國定假日 |
課程順延週數 | 第19週(01月09日~01月14日) 回顧與祝福(1/9):邀請成員們回顧這十八周的心路歷程,並給予彼此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