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文學夜間踏查 |
課程日 | 週四 |
課程時段 | 19:00 ~ 21:50 |
授課講師 | 李慰祖、陳鈞昂、楊勝博、蕭智帆 |
講師簡介 | 李慰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陳鈞昂(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博士班)、楊勝博(國立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班)、蕭智帆(國立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班) |
課程宗旨 | 台灣文學的定位至今已然確立,但是她的內涵與發展,有待我們大家一同閱讀與關心,在本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將會和同學們一起閱讀文學、認識台灣,希望透過不同的主題規劃,讓同學從多元視角認識產生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文學,除了讓大家閱讀文學作品之外,也希望藉此更為接近生長於同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群。本課程分為以下幾個不同主題: (一)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談論些什麼? 在現代社會中,愛情常被視為人類最重要的情感能量,足以引逗靈魂的深層悸動,然而這類過度著重個人、內在的思維,往往忽略愛情除了精神向度以外,亦涉及外在的歷史、文化、乃至社會建構等面向,我們對愛情的感知及觀念,其實無法脫離社會浪潮的影響而帶有社會變遷的軌跡與烙印。本單元由不同時期的現代詩切入,先縱觀台灣社會數十年來對愛情觀念的遞嬗、轉變;再帶出階級的視角,思考貌似純淨的愛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與階級流動的糾結與拉扯;進而思考愛情(個人)與道德(社會)間的碰撞與矛盾。希望通過這些切片,不僅對愛情,也對台灣社會有著更進一步的省思與認識。 (二)生活在『地方』:台灣的空間變遷 生活周遭的場所似乎總是理所當然地存在,不過空間與地方其實佈滿權力的足跡,當中充滿傳統與現代、男性與女性、外來者與當地居民的拮抗和矛盾。從台灣的歷史進程和文學作品來看,呈現出上述狀況的細微描寫所在多有。這次的課題將一步步討論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場所裡,因為約定俗成的概念或法規的禁制,被迫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與生活方式。從日時期現代建設與鄉村生活的轉變,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原住民習慣的困境,乃至於經濟起飛時女性生活的波折,最後則是都市化下弱勢者所體會到的特殊經驗。經由這些閱讀,將會逐漸理解權力如何構成台灣人所生存的環境,以及省思自我在不同空間中所受到的影響。 (三)城市、物品與慾望 城市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是現代社會的日常空間意象。城市中的人們,過去大家族群聚的模式不再,取而代之的小家庭的公寓住宅,抑或是租屋獨居的城市單身男女,牆或是公寓成為阻絕他人與自我的空間,是保護也是隔離的可能。現代化的器具讓資訊得以迅速流通,物品得以長久保存,創造虛擬世界讓人闖蕩,但有時反而讓人更加疏離。本單元從描寫60年代還未成為商業區的台北東區公寓生活,到紀大偉作品中90年代常見的城市租屋風景與性別議題,以及00年代日常生活用品與情感的聯結。我們從選讀的作品中,觀看小說家如何運用不同的物品,在城市與居住空間之中,成為人物慾望的隱喻。 (四)戰後的世代間的戰爭記憶/「技藝」 時至今日,距離天皇廣播玉音放送宣告終戰的時間點,已近七十一年矣。告別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在這七十一年中,曾有過戰爭經驗,與從未身處於戰爭環境的各個世代,分別以各自的技藝方式書寫屬於他們的戰爭記憶,而這些戰爭記憶更由於作家的文字書寫,而展現臺灣戰爭主題在世代間屬於書寫記憶/技藝層面的差異。本單元首先透過戰後影像討論新世紀戰爭記憶在書寫之外如何被挖掘、再現。其次,島內作家包括陳千武、宋澤萊、甘耀明、吳明益,亦分別藉由書寫呈現其世代間的集體/個別戰爭記憶。最後,在文學與本島之外,郭亮吟以戰爭為背景的紀錄片,提醒我們曾參與過戰爭經驗的臺人,於戰前至戰後個人複雜的國族認同意識,而離島金門的吳鈞堯,亦透過島嶼史的梳理,呈現屬於「臺灣」的另一種戰爭記憶。戰爭記憶因為書寫而具有歧異性。 |
授課方式
及教學方法 |
本課程將採取課前由同學閱讀文學作品,到課與同學討論、分享閱讀心得的方式。主要的教學方法則首先透過選擇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讓同學們意識到文學的各種表現形式;再者是,透過不同文本的核心宗旨,讓同學們理解到文學本身所承載的各種主題與關懷。 |
閱讀資料 | 由講師提供給學員閱讀 |
評鑑方式 | 期末將以開放的方式與同學們一同交換、分享本學期的閱讀心得。 |
材料費
或場地費 |
材料費:以文本份量為基準,每週約20-30元左右。 |
第1週
(09月05日~09月10日) |
期初課程介紹 |
第2週
(09月12日~09月17日) |
國定假日 |
第3週
(09月19日~09月24日) |
我們說的是同一個愛情嗎?從現代詩看當代台灣愛情觀的流變 閱讀文本: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林泠〈微悟〉、夏宇〈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式〉等 |
第4週
(09月26日~10月01日) |
門當戶不對?自由戀愛中的階級性 閱讀文本:郭箏〈偷心賊〉 |
第5週
(10月03日~10月08日) |
我不能愛上妳:社會道德對愛情的制約 閱讀文本:楊青矗〈在室男〉 |
第6週
(10月10日~10月15日) |
現代的入侵:鄉村生活的驟變 閱讀文本:呂赫若,〈牛車〉 |
第7週
(10月17日~10月22日) |
國家化的兩難:誰是土地的主人 閱讀文本:田雅各,〈最後的獵人〉 |
第8週
(10月24日~10月29日) |
體制與反撲:性別、經濟、迷思 閱讀文本:李昂,《迷園》(節錄) |
第9週
(10月31日~11月05日) |
迷惘都市:只依靠想像的人 閱讀文本:黃凡,〈空中樓閣〉 |
第10週
(11月07日~11月12日) |
公共參與週-社大電影節 |
第11週
(11月14日~11月19日) |
東區60:公寓空間的日常生活 閱讀文本:郭良蕙,《台北1960》(節錄) |
第12週
(11月21日~11月26日) |
無聲的抵抗:空間與情感的疏離 閱讀文本:紀大偉〈嚎叫〉 |
第13週
(11月28日~12月03日) |
慾望與物品:情感失能者的寓言 閱讀文本:柯裕棻《冰箱》(節錄) |
第14週
(12月05日~12月10日) |
影像與戰爭記憶 閱讀文本:臺灣電影中的慰安婦、少年工、監視員 |
第15週
(12月12日~12月17日) |
作家記憶I 閱讀文本:陳千武〈獵女犯〉、宋澤萊《最後一場戰爭》(節選) |
第16週
(12月19日~12月24日) |
作家記憶II 閱讀文本:甘耀明《殺鬼》(節選)、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節選) |
第17週
(12月26日~12月31日) |
在文字與本島的記憶之外 閱讀文本:郭亮吟《綠的海平線》(紀錄片)、吳鈞堯《火殤世紀》(節選) |
第18週
(01月02日~01月07日) |
期末心得分享 |
課程順延週數 | 本課程暫無順延週數之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