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學生活與寫作練習 |
課程日 | 週二 |
課程時段 | 晚上7:00-9:50 |
授課講師 | 陳又津,台灣大學戲劇系劇本創作組碩士。專職小說、散文寫作。
李屏瑤,台大中文系畢業、北藝大劇藝創所碩士班。 |
講師簡介 | 陳又津,專職寫作,喜歡說故事和聊天,曾獲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與教育部文藝創作劇本獎等。長篇小說《少女忽必烈》勾繪新世代文化氛圍,散文《準台北人》探觸個人身世與族群境況,為新移民二代打開發言空間。
網站|dali1986.wix.com/yuchinchen
李屏瑤,1984年生,臺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中山女高、台大中文系畢業。目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攻讀劇本創作。2016年出版首部小說《向光植物》。 |
課程宗旨 | 「你是哪裡人?」成長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曾遇過這些問題,但課本只告訴我們一種答案,除非我們開始說自己的故事──小說不該是大學課堂讀物,而是與你我切身相關的生命經驗,「小說生活觀察」這系列課程從兩個寫作者的成長故事出發,問題涵括「你媽媽是外勞嗎」、「我跟爸爸不太熟」、「都更一坪換一坪」、「同志跟我們不一樣嗎?」等議題,以經典及新近文學作品解開那些深藏在記憶底層的祕密。 |
授課方式
及教學方法 |
(1)作者故事經驗及投影片分享 (2)互動討論 (3)短片欣賞。 |
選課學員條件 | 歡迎喜歡聽故事的學員選修 |
閱讀資料 | 由講師與學員共同更新。 |
評鑑方式 | (1)出席率30% (2)上課參與(包含提問、討論、實作等)30% (3)自我呈現與表達40%,針對課程主題或活動中最有共鳴的兩周,以學員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學習心得,例如寫作、繪畫、攝影等都歡迎。 |
第1週
(09月05日~09月10日) |
我在三蘆長大,但是我跟三蘆不太熟(認識講師與同學) |
第2週
(09月12日~09月17日) |
城市漫遊(移民) |
第3週
(09月19日~09月24日) |
私房閱讀書單(向田邦子文章欣賞與討論) |
第4週
(09月26日~10月01日) |
我的媽媽跟別人不一樣?(印尼) |
第5週
(10月03日~10月08日) |
我認識父親時,他已經是個老人了(關於親人的寫作練習) |
第6週
(10月10日~10月15日) |
老人真討厭?(長期照護) |
第7週
(10月17日~10月22日) |
年輕人是什麼東西?(ACGN+BL) |
第8週
(10月24日~10月29日) |
我是新台灣之子?(新住民二代,互訪練習) |
第9週
(10月31日~11月05日) |
我是大家族長大的孩子。(故事交換) |
第10週
(11月07日~11月12日) |
公共參與週-社大電影節 |
第11週
(11月14日~11月19日) |
我和爸爸不太熟。(單親) |
第12週
(11月21日~11月26日) |
你的爸爸是怎樣的人?(關於父親的寫作練習) |
第13週
(11月28日~12月03日) |
不一樣會怎樣?(同志議題) |
第14週
(12月05日~12月10日) |
讀書救了我?(書籍分享與寫作練習) |
第15週
(12月12日~12月17日) |
然後他就死掉了。(親人逝世) |
第16週
(12月19日~12月24日) |
哭泣需要勇氣嗎?(療癒) |
第17週
(12月26日~12月31日) |
告訴我你的故事(生活觀察,互訪練習) |
第18週
(01月02日~01月07日) |
真的要以寫作為職業嗎? |
課程順延週數 | 本課程暫無順延週數之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