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日本建築之美 | |
課程日 | 週二 | |
課程時段 | 19:00 ~ 21:50 | |
授課講師 | 孫啟榕 | |
講師簡介 | 孫啟榕,男,灣省台南縣人。1965年生於台北。 1994年夏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並於1993年春通過八十一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取得建築師資格。執行建築師業務6年。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建築設計、建築史及理論研究。專長為環境規劃理論及實務、形象分析、規範理論及都市及建築設計實務操作。1994年至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任教迄今。 |
|
課程宗旨 |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具體象徵,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意義。 本人所開設《建築之美》系列課程的主旨,建立在對於建築的基本認知上,嘗試透過對於建築的觀察與體驗,期待社大的同學能領略建築呈現於外在形式上的美感經驗,並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包括歷史、人文、社會、科技……等面向的豐富意義。 《日本建築之美》這個課程的安排,基本是建立在《古典建築之美》與《現代建築之美》的基本觀念上,再進一步針對日本這個台灣非常熟悉,且深具魅力的地區,深入淺出的介紹建築相關的理論、歷史及發展;《日本建築之美》這個學期將分為兩個主要的段落來進行。其一為古典日本建築的介紹,其二則是現代日本建築的說明。更重要的是透過旅行計畫的討論、撰寫與執行,來進一步檢視並驗證課堂所學的觀察與體驗。 |
|
授課方式
及教學方法 |
初步以相關理論說明課程進行所需的基本認識及內容,為期三週。而本學期的課程進行方式,主要是以建築的歷史資料陳述配合參觀旅行觀察體驗為主,再配合夥伴之間對於觀察所得的討論與分享,交換心得的方式來進行。期末的學習成果以各次實地觀察體驗的紀錄(如:照片、素描、文字紀錄……)與期末整體的的心得報告來評量學習成果。 | |
選課學員條件 | 本課程為一年的課程,分兩個學期講授,希望同學先修本學期的課程,之後再考慮選下學期的課程。 | |
閱讀資料 | 日本建築學會1949《日本建築史圖集》,日本:彰國社﹒ 後藤治2003《日本建築史》(History of Japanese Architectures),日本:共立出版,年 藤森照信2014《日本近代建築》黃俊銘(譯),日本:岩波書店﹒台灣:五南出版社 克里斯多福.泰德格(Christopher Tadgell) 2001《日本》(Japen : the informal contained)苑受薇(譯),台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克塞迪斯(Doxiadis,Constantinos A)1971《建築的演變》(Architecture In Transition) 王錦堂(譯),台北:台隆書店﹒ 布羅諾斯基1976《文明的躍昇—人類文明發展史》 漢寶德(譯),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考夫曼 1976《建築記要》 王昌宏(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Norberg-Schulz,Christian 1984《實存.空間.建築》(Exitence,Space & Architecture) 王淳隆(譯), 台北:台隆書店﹒ 賀陳詞 1987《概說建築》,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社﹒ Nelson,George1984《如何看》(How to See) 胡致薇 等(譯),台北:尚林出版社﹒ 拉斯穆生(S.E.Rasmussen)1988《體驗建築》(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漢寶德(譯),台北: 台隆出版社﹒ Ching,Francis D.K.1986《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Architecture:Form,Space & Order)王德生 等(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克拉克,鮑斯(R.H.Clark & M.Pause)1990《建築典例_構形意念之分析與運用》(Precerents in Architecture)許麗淑 等(譯),台北:尚林出版社﹒ 卓堅萍.閻亞寧1984《建築概論》,台北:建泉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
|
評鑑方式 | 1.平時表現30%(評量標準著重在日常發言及討論中的表現,出席情況) 2.期中討論30%(評量標準著重在觀察所得的討論與分享) 3.期末報告40%(評量標準著重在課程的檢討分析與結論的整理) |
|
第1週 (09月19日) |
課程簡介 從古典到現代的日本建築 | |
第2週 (09月26日) |
第一講 遺跡與都市 | |
第3週 (10月03日) |
第二講 神社與靈廟 | |
第4週 (10月10日) |
國定假日 | |
第5週 (10月17日) |
第三講 寺院 | |
第6週 (10月24日) |
第四講 城廓 | |
第7週 (10月31日) |
第五講 住宅 | |
第8週 (11月07日) |
第六講 庭園 | |
第9週 (11月14日) |
第七講 細部意匠、建築技術 | |
第10週 (11月21日) |
公共參與週-社大電影節 | |
第11週 (11月28日) |
第八講 日本建築的意義與價值/殖民日本的兩個途徑 | |
第12週 (12月05日) |
第九講 洋風建築 | |
第13週 (12月12日) |
第十講 歷史主義 | |
第14週 (12月19日) |
第十一講 從明治到大正/新世紀歷史建築 | |
第15週 (12月26日) |
第十二講 社會政策派—都市和社會之問題 | |
第16週 (01月02日) |
第十三講 現代建築 | |
第17週 (01月09日) |
第十四講 百花爭鳴的戰後建築發展 | |
第18週 (01月16日) |
第十五講 當代日本建築的趨勢與取向 | |
補課
週次 |
第19週 (01月23日) |
總結 相對的座標與競爭的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