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進入社區

藝術進入社區

雙和都會型社區美學實驗

從個人的藝術到眾人的藝術

關於美的感受,過去我們習慣談論那些畫框內,展台上的作品,這些作品有框與臺座的「保護」如同在真實世界裡闢了一處完美的空間,讓觀者心靈得以安棲,我們也習慣在這樣的模式下創造、寄托我們生活中的感受,社大裡多數的藝術課程都是如此薰陶,逐步學習美的感受。然而藝術就只能侷限在一個人的創作?一幅畫的創作?美的漣漪是否可以從個人心田擴延到日常的環境之中,去觸動更多的社區朋友?

過去藝術品只能在美術館、博物館、收藏者的家中或藝術家的工作室欣賞。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生活水準的逐步提升,大眾對於精神需求的文化藝術日漸重視,90年代初期政府仿效歐美國家頒布「藝術文化獎助條例」其中第九條確立了後來新建設的公共建物,必須有要百分之一的經費用於基地上公共藝術的設置,這也是現今每到捷運站、公家機關、學校均可以看見公共藝術身影的緣故。

然而頻繁設置的公共藝術,與所在的場所是否能夠產生新的意義與對話呢?還只是單純的把藝術家的作品放入公共空間之中?因此,如何不讓藝術作品憑空置入環境,能夠逐步從藝術至上的本位轉移到嘗試與地方場所對話,更或者藝術家退居二線,成為溝通與協助居民創作的角色,是這數十年以來逐步在努力修正的。社大作為同時擁有藝術專業師資,與在地人際網絡的平臺,如何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共創美好而宜人的社區環境,正是我們對於集體生活圈共同的願景。

一座花園城市的追尋

生活在永和的我們,很難想像在半世紀前(1955年),這裡曾經計畫以英國「花園城市」為藍圖,規劃腳下的這方土地成為綠色廊道相互串連的宜居城市。面對現今人口過度密度,公共綠地稀有,交通擁擠、城市空間高度水泥化、街道景觀雜亂等諸多問題,2010年社大與民間的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生態雙和願景聯盟」,喊出不要水泥城市,提出綠色空間、綠色生活、綠色交通、綠色權利等目標,期望朝向生態城市的願景。近十年努力下,推動中小學校降低圍牆,與社區共享校園綠意(綠色空間),倡議人行空間整平,讓行動不便的長輩可以行的更輕鬆自在(綠色權利),也在社大設立「好棒綠市集」,支持有善耕作的小農,活絡公平消費的網絡;更舉辦「雙和十美十缺」攝影比賽,讓大家重新審視習慣漠視的街道景觀。這都是為了喚醒一座花園城市的想望,朝向宜居雙和的願景。

椅子工作坊-藝術進入永和社區(永和光明里)

雙和社區美學的實驗

近幾年來我們透過文化部青銀合創計畫,與藝術師資不斷溝通與嘗試,企圖將原本需要不斷練習操作的藝術教案簡單化,變得有趣,也更容易操作,讓任何沒有創作經驗的社區長輩、朋友容易上手,馬上得到成就感。降低藝術參與的門檻,拉近生活美學的距離。我們在社區舉辦藝術工作坊最常被長輩問道:「我不會畫啦……我沒有學過畫畫也可以嗎?會不會很難?」往往開始創作有很多的遲疑,不過當突破心理障礙畫出的第一筆後,便越畫越有興趣,越畫越有成就感。同時也把對於社區的觀察、記憶、與情感,融入在共同創作的社區藝術之中。

在「雙和社區美學實驗」的過程裡我們感受到:藝術的美不只在畫筆的創造上,更在人與人情感交流的過程,「美好的畫面」不單是視覺感受的,更是心靈的悸動。在社區藝術工作坊中,我們看見原先對於自己社區不了解的居民,開始聆聽社區故事,彼此交流分享生活,共同討論社區環境藍圖、一起動手營造社區空間。藝術進入社區不僅可以替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美善的改變,同時也作為社區居民間相互溝通的橋樑,把社區拉在一起。

青銀計畫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