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大出版品

永和社大20週年系列聯展-紀念畫冊

  • 出版日期:2019/09
  • 購買方式請洽社大辦公室,每本400元

這裡已有芳香玫瑰,來和我們一起跳舞吧!

創校於1999年的永和社區大學,歡度20周年。多年來,我們感知到城市、生活種種環境急遽變遷,公共空間與綠意越來越少,社大師生嘗試以美學扎根,將藝術元素運用在日常生活、社區之中,種種行動與創作,豐富了心靈,也滋養腳下這一方土地。藝術作為生活的叩問及實踐,希望透過這次展覽,一起領略雙和之美。

本次展覽邀請永和社大及新中和社大藝術師資群及其學生等在地藝術工作者共同聯展,包括蠟筆畫、日常插畫、原子筆素描、禪繞畫、木工、金屬線編、舊衣改造、色鉛筆、書法、素描、油畫、陶藝及攝影等大類,作品包羅萬象,蘊含豐富在地人文風情;其意義不僅止於社區大學的學習成果展現,更是對照在地生活,透過藝術表達、提煉而成之公民美學觀點。

歡迎您與社區的好朋友們,一同來欣賞永和社大在地深耕20年的成果經驗,更期盼您的加入,讓我們一起打造雙和美學新時代。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挖掘自1999–2018年,最貼近永和在地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故事,呈顯屬於永和的常民文化與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回看這二十年來,永和在台灣歷史洪流中走出的軌跡、留下的印記、發生的改變,並以此展望這座城市與台灣社會的未來。


漫遊雙和:走訪城市故事

《漫遊雙和-走訪城市故事》有系統的以主題性、行旅路線角度,呈現雙和城市故事。本書規劃出八條路線,建議讀者以步行或騎單車漫遊等低碳交通方式,透過「城市故事導覽」、「瓦磘溝」、「濕地」、和「城鄉單車」等主題,探索這個如迷宮般的城市,並從中挖掘它的歷史風貌。


學姐的園區工作日記

  • 出版日期:2015/01
  • 作者:吳秋照+永和社大

這絕對不只是一本介紹人工溼地以推廣生態教育的書,這還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看學姐如何從生態園區工作中發生的小事自得其樂,挖掘自然對日常生活的啟發,除了種香草之外,更種出半生活實踐的日記!


我家後巷有小河
(瓦窯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 出版日期:2014/11

這是一本描述一條位於中、永和,名叫瓦磘溝的小溪流,它與社區的故事。
這條溪流在中、永和扮演了重要的自然生態與在地文化的角色,它是瓦磘溝。
我們從瓦窯溝的前世到今生,探討了它和在地社區的發展、改變與互動。
在經過一連串的討論與瓦磘溝畔的整治後,它肩負了綠帶和生態教學教室的功能,也帶動起當地人對地方的認同感。
多久,沒好好享受在河畔散步的時光了?從什麼時候起,不再親近溪岸?瓦磘溝雖然仍在人們生活週遭,但她的名字,已漸漸不再有人提起。她的故事,不僅紀錄了雙和的發展歷史,更是全台灣都市河川的縮影。
她原是涓涓清流,曾有扁舟迎往送來。卻因人口驟增而盈滿生活廢水,嗅者掩鼻,乃至於為增加幾分空間而被加蓋,蟄伏地底。鷺鷥輕舞的身影飛離,溝底魚群絕跡。
作者群以史料為經、耆老的生活樣貌為緯,說出瓦磘溝畔的故事,也重新勾勒雙和水系與居民的關係。


當青蛙來敲門:新店溪左岸的溼地故事

  • 出版日期:2005/12
  • 編著:張瀚元+永和社大

這是一段人類與大自然相互構築的歷程。人們在把土地還給自然、構築溼地的同時,也從傾聽蛙鳴花語的自然韻律中,反思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重新向大地學習。瀚元筆下的故事,是這個歷程的開始,這個歷程還沒有結束,而是不斷學習、實踐、修正的現在進行式。——永和社大張長義主任

這是一件令許多環保團體感到疑惑甚至憤怒的事情,為什麼所謂的「生態園區」居然會進駐大型怪手開挖?還把雜草都剷除?這一切的良善美意直到「候鳥」來驗收,「生態工法」才被實際地體驗…

在台灣,我們只高呼生態工法,但是,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告訴我們「成功的生態工法原來是這樣的」?

不要懷疑!故事的起點發生在人煙最密集的永和,一群熱心的社大講師和義工在寸土寸金的新店溪中正橋畔覓得一塊廢棄的高爾夫球場,然後開始整地,計畫開墾出生態體系最豐富的「濕地生態」。最不可思議的是,怪手司機也到了這裡,為了適應大型機具不易進入的濕地地形,怪手只好表演「吊點滴」,將油桶舉高,讓油順著接妥的配管注入油箱,而不依賴加油的大卡車。

一反國內所謂「生態池」的建造,不採用池子底部鋪設「不透水布」的施工方式,但是,又不能任由好不容易挖鑿的人工池子裡面的水都滲入地下水,於是這一群整天穿著雨鞋的生態專家民眾,善用大自然的特性,「擾亂一池清水」,等待懸浮的泥沙依照大、小顆粒沈澱,讓小顆粒自然地填補大顆粒之間的空隙,就成了「膏狀底泥」。既不會漏水,又能保持生態池子內的生物多樣性,保留一切濕地自我調整的能力。

他們不只是觀察、紀錄花花草草,而是更進一步瞭解自然,瞭解「棲地」特性,「創造」大自然,「構築濕地」,誰說人類的介入只會減少「生物多樣性」,而無法創造「生態多樣性」?我們以為越是自然就是越不要去「入侵」自然,但是,當我們現實的處境就是依賴都市的生活方式時,我們僅能期許以越來越深刻地對「自然」的瞭解,更「技術」的操作,來經營一座生態農場。

你相信自然與「人造」的界線原來是可以挑戰的嗎?不用訴諸環保單位的評估,才能驗收成果;植物可以被人種植、魚類可以被人養殖,但是來來去去、對環境最具「選擇」權力的候鳥可以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自然天堂。


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

  • 出版日期:2004/12
  • 編著:永和社大+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如果藝術不再靜置於美術館供人評賞,而是生命中每一天都必須面對的衝突、挫敗和喜樂……

這不是一般教授「藝術」的書,裡面的成品(包括攝影、繪畫等)全是學員們的作品,這些學員可能原本是全職的家庭主婦、或從來沒學過繪畫的媽媽,他們先要突破自我的心理設限,反省既有的家庭關係,才有能量恣意揮灑每個人都可能潛藏的藝術本能,甚至發展出高水準的藝術成就。

這裡的老師們雖然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面對成人學生,也是第一次,如何引導已有豐富生命經驗的生命,甚至年紀比自己還大的學員,跳脫原有的束縛,吸收藝術自由的氣氛,這一切都蒐羅在這本書。

因此這不是一本靜態展示的成果展,更是老師與學員生命經驗、意氣相交後,充滿挫折、困惑、滿足的人群互動的故事。

原本與「藝術」無緣的學員,因為與社大新的藝術觀點偶然相遇後,從此改變了他們平凡無奇的生命。


網溪泛月話永和

  • 出版日期:2002/11
  • 編著: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

永和社大文史社讀文獻、訪耆老,走遍永和的大街小巷,進行永和土地公、路街、古厝、舊地名的田野調查。我們將這些第一手資料集結出版了這本書,紀錄永和的聚落、族群、信仰、藝文…..,更將永和的歷史與文化特色以一百點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這本書,會讓您對這個不及六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新的認識,為您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