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課程是由人類學博士陳懷萱老師帶大家認識理想的老後:在地安老從探索展齡開始。
本次計畫的參與者皆為屆臨退休或已退休的族群,”退休”不僅僅是名詞、形容詞,更是一種動詞,退休是人生重要的歷程與轉換點,在這一堂課裡,大家透過陳懷萱老師的介紹,很快的能感同身受,退休後的理想老後人生出現許多關鍵字:「沒有失能」、「可以很多元」、「友善高齡環境」、「有品質的生命」、「健康善終」「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甚至「活得長死得快」……種種跡象都顯示著,大家期待的理想老後人生是老有所用且自立優雅。那麼我們該如何實踐理想的老後人生,必須探索出”無老”,也就是超越年齡帶給你的限制,當高齡者成為社會新顯學,也能是市場與社會的新未來,打造出自身在社會任一角色的機會。
另外一個在本堂課上探討的問題是老化不該是歧視,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年齡歧視,老年學家一直為年齡歧視感到困惑,因為它等於人們對於未來的自己所產生的偏見。
老師在這裡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捷運上的博愛座是友善或是歧視?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能反映出內心的對於”老”的省思,以及關於我們在不同的階段該有什麼樣子?班上學員在這一題各自擁立不同的答案。背後我們該思考的是我們對於老化的解釋,”老化”不單單是一種狀態,更是一連串的過程,而成功的老化不是單靠高齡者即可完成,關係著每一個人與社會的連結,尤其身在高齡化社會的我們,該如何以不同的視角去經營友善的環境,而通常”好奇”會是一個切入點,產生了好奇就能創造與轉換出不同視角不同思維,也能洞察現象背後的脈絡。
課程最後,老師也讓大家”70抓周”,當你70歲時,最想抓住什麼呢?是個歡樂的遊戲,原來人生真的可以70才開始的呀!
當長壽變成常態,理想的老後該是展開無齡的社會,期待往後的課程與討論裡能讓大家更加打開視野、共創理想的在地展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