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社區大學的銀髮樂活團體上課,跟近四十位準備退休的夥伴們一起思考「暴力溝通與非暴力溝通」。
大多數的我們都沒有被教過如何「好好溝通」,但卻可能已經說了一輩子的話。在這個一輩子的話裡面,我們時常複製著從小聽來的各種暴力的語言,「你很笨」、「你豬啊」、「誰像你一樣沒有用」、「閉嘴」、「輪到你說話了嗎」、「你沒資格講話」,有許多許多許多的暴力語言在我們的生活裡,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默默忍受,不能反擊、不想惹事、甚至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情緒,默默地,忍受這一切的暴力語言。
然後安慰自己,「這世界就是這樣」。
語言的暴力是主流,是常態的世界裡,要談自己「因為暴力受傷」也未免感覺太纖細?所以,我們總是默默地忍受這一切,帶著一種深深的明白「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家人就是因為愛才嫌我的,不然他可以不管我」、「是我自己太敏感,沒有感覺就好了」、「是我自己反應過度,別人都沒事,就我自己不舒服,是我的問題」,我們忍受著各種暴力的語言,並希望自己能適應得更好。
事實是,遭遇言語暴力不可能讓我們適應得好。
暴力的語言,會引來我們的許多情緒,例如:委屈、挫折、無助、生氣、傷心、無奈、難受、沮喪、失落等等的情緒,這些情緒原本都是禮物,用來提醒我們「應該要秀秀自己」、「這裡有什麼不對勁」、「我受了委屈了」,但我們時常屈服於各種「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例如:我是孩子我沒資格說話、我是下屬不能說什麼,於是把許多自己的不舒服都丟進垃圾桶去,甚至期待自己能「更好地適應暴力的語言」。
不,沒有人應該「適應暴力的語言」。
適應暴力的語言,等於「希望自己不再因為別人的暴力語言而受傷」,這種情況要不是「已經封閉了自己的感覺,再也不感覺到受傷」,就是認為「對方就是一個有狀況的人,理會他只是浪費自己時間」。
沒有人應該一直「暴露在暴力的語言」裡。
更遑論「適應暴力的語言」,而不再受傷。
但我們時常這麼期待彼此,「妳就是太敏感了啦」、「沒感覺就好啊」、「這麼多感覺日子還要不要過啊」、「這世界就是這樣啊,不然去死啦」、「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妳到底想怎樣」、「妳就是感覺太多了」、「妳這樣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妳只能乖乖聽老闆的話,如果妳還想要這份工作」、「沒事啦,氣一下就過了」。
我們期待著彼此「把暴力語言視為理所當然」。
好迴避哪些我們自己也曾經感受過的不舒服。
安慰自己「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還要活下去啊」、「不要管他們」、「我就是太魯蛇了才會把那個垃圾人的話放心上」、「以後一定要往上爬報復你」。
世界對我們暴力,然後我們對自己再暴力一次。
要停下這一切,我們需要試著靠近那個「因暴力而傷痕纍纍的自己」,不再運用暴力的語言對待自己,從「感覺」開始,像夥伴們整理的這張圖「被暴力的語言對待以後,會有什麼感覺」。
感受是我們的盟友,告訴我們不該被不當對待。
沒有人應該試著努力地「適應暴力的語言」。
我們都值得更好地被對待,更善意的互動。
願不再有人期許自己能「適應暴力的語言」。
2020/04/25
/原文來自陳亭亘老師的FACEBOOK:https://reurl.cc/GV4A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