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計畫執行成果─小幫手觀察記錄 2020/04/24

第三次課程為諮商心理師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建立安全溝通空間。本次課程主要教導學員認識什麼是暴力溝通,也請同學討論並舉例日常中會面臨什麼樣暴力溝通呢?當面臨這樣不良的溝通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除了意識到他人的言語是否帶有暴力情緒,更是希望透過課程學員能夠自我覺察自己所說出口的話是否不小心帶給他人負面的情緒。當我們能夠認知到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以及有意識地進行與他人溝通的語言,才能夠避免更多無形的傷害發生。

在本堂課程中,同學們共同討論與分享關於非暴力語言的問題,同學大部分皆表示接收到暴力語言後的感受時,會感到被壓抑、難過、氣憤、逃避、不被尊重和認同等負面情緒,而老師也補充說明,除了同學提到外顯與內隱的暴力外,像是撇清個人責任、關係,或是將特定角色扣上特定行為的帽子等,皆為暴力溝通。此外,權力與暴力溝通也十分相關,當有權力者以個人角度評價、詮釋他人時,可能會影響受評價者的自我認知,對個人價值產生負面感受,所以我們需多加練習用不批判、不評價、不比較的方式對待他人。

言語暴力通常帶有「權力不平等且帶有評價性」的對話,是一種下意識的控制與服從,本堂課程中除了認識暴力溝通,講師也帶領學員認識非暴力溝通,應避免使用負面表達,盡量學習如何運用正面表達,了解有時自己所見非全貌,並多關心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共同營造「我好,你也好」互相尊重的溝通方式。

小幫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學生/楊茵珽.温雅琴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