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計畫執行成果與紀錄-陳懷萱老師-社會如何建構老年?安可人生的理想圖像-小幫手觀察紀錄-20200522

本堂課一開始老師請大家討論自己的變老指數幾分,以及變老的益處是什麼,同學輪流分享道:變老之後可以快樂學習也更有智慧、可以達到尚未完成的夢想、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或活動、覺得自己愈活愈年輕等。老師也說明經過研究顯示變老的益處還有以下三項:
1、有效處理社會衝突的能力:因為觀點與人生經驗不同,所以會思考多種解決之道。
2、管理情緒的技能:較能夠理性面對失落。
3、較純熟的社交能力。

台灣老化速度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20%!
老不是問題,而是看待事物不同的視角。老師表示面對高齡社會老年的態度應該要從Problem到Question,不將其視為問題,而是把它視為可以探索的議題,帶著「旅人」的想法,用好奇與未知的視角看待事情,其中旅人很重要的思維即是「習以不為常,理所不當然」,用不一樣的方式享受探索的過程,以自己獨特、多元的視角觀察事情。此外,人們對於老年的態度與價值觀是個人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產物。

接著老師與同學們一起探討何謂好命,以及現實生活實質條件有哪些,同學們表示認為自由自在、有經濟基礎、身體健康、兒孫滿堂、有社會福利支持等是好命,而老師也補充道好命的內涵包括:健康自主、生心層面快樂與自主、社會參與、提升互動與人際關係等。也透過影片分享曾駐台芬蘭牧師老年經驗,讓學員了解如何面對老年。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路上,應保持好奇心,以新鮮的眼光去看待平凡事物,不斷地去探險並回到原點去了解事物的本質。

不同社會老年文化會影響養老價值觀,老師除了介紹各個國家或種族的人們會有不同養老價值觀外,也以最近年長者排口罩的事件舉例,有時年長者排隊買口罩可能是出於維繫家庭關係,以及對子女的愛,而非表面上所見的樣貌,我們可以學習從社會現象思考更加深層之意涵。此外,因著背後社會脈絡不同,可能與親屬關係、社會型態、家庭型態、居住型態、城鄉差距等有關,所以展現出的養老文化亦會有所差異,例如台灣社會的家庭價值觀現況,是受傳統中華文化父系社會、現代國家社會制度、婦女地位提升等影響。

最後,老師請同學們寫學習單,讓大家思考個人人生重要階段的分類、在各階段的社會角色、誰會影響自己的社會行為、曾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四個面向之問題,讓成員思考人觀建構之過程。也利用剪貼活動,去描繪出自己過去人生歷程,與大家共同討論分享。

【小幫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學生/楊茵珽.温雅琴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