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勝利,賺錢只是遊戲。
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才是真諦。」
本堂課一開始老師先介紹健康相關概念。健康的定義並非泛指無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還包含身體、精神、智慧、社會,以及各方面都處在良好狀態,是有許多層次的。此外,健康應能適應環境,能與團體中的人們愉快相處,且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狀態。而健康的威脅是環繞在周遭環境中,例如:公害、壓力、缺乏運動、飲食營養不均衡…等,所以老師說到關於釋放壓力的方法有「四放」:放鬆、放開、放下、放空。
飲食均衡方面,每類食物都有特定的營養素,但營養素也不能多吃,應該以個人需求因人而異去補充,且一天最好吃30種以上的食物,如果吃錯即可能導致疾病,而營養素共有六大類,包含: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其中各類須攝取之比例也很重要,因為不同的營養素會導致各種疾病,且於疾病不同時期要吃的營養素攝取量有差異;此外,老師也補充到人們常常有的營養迷思,例如:不同類食物不能替換、水果不等於蔬菜、牛奶和豆漿不同類、堅果種子為油脂類等。
關於現代飲食之方面,老師介紹到以下三項人們常見的問題:1、飲食過於精細,使纖維質攝取不足,導致腸道不健康,可能會有其他疾病產生;2、過多精製醣類攝取,例如:蔗糖、果糖、麥芽糖、糖漿等,會造成油產生,以及對身體產生負擔;3、過多食品添加物,例如:人工調味料、人工香料等。此外,應注意吃到飽的飲食文化、路邊攤飲食文化、藥膳流行文化、有機食品風潮…等。大家須注意不均衡飲食造成營養不均衡,使生化現象發生再導致疾病。而在體態方面亦須注重,所以體重計是評估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注意體重不能過重或突然過瘦,另外,血壓及血糖的測量也十分重要,建議同學們在家自我監控,以及控制數值於範圍內。
除了適當攝取營養外,在須適量補充營養食品、機能性食品,且若有特殊嗜好,或在特殊環境生活,亦須補充特定之保健食品,以改善身體健康、增加免疫力,例如:酗酒者可補充維生素B群,老師也補充許多保健食品補充之用途,同學們也積極向老師發問營養方面的知識。在保養的部分,老師提到幾項重點:1、維持理想體重 2、適度運動 3、有效睡眠 4、每日舒解大便 5、時時排解小便 6、適當休閒活動 7、定期健康檢查;另外,也要保持心靈健康,調整個人心理以適應環境。
課程最後老師請同學們在小卡上寫下:什麼時候會讓自己覺得個人是健康的?自己吃了哪些東西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並與夥伴們分享;另外再寫下對今天這堂課很有收穫或印象深刻的部分、希望日後課程可以再加強的內容,以及思考最近被自己所忽略的情緒,試著貼近個人心理與感受。
【小幫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學生/楊茵珽.温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