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計畫執行成果與紀錄-賦能,從自己出發-2020/7/3

從個⼈繼續探索尋夢的⾏動開始/從個⼈創造連結的創⽣⾏動開始
這一次的課程計畫,出動了三ㄒㄩㄢ老師(陳懷萱、丁小媗、陳亭亘)一起出動呢!
活動開始由懷萱老師帶大家看幾段年長者從個人探索尋夢行動的幾段影片,包含了阿茲海默症的⾼齡模特兒郝雲娟(92歲)/祖孫合作「想辦法做事」、潮媽林莊⽉⾥(91歲)/「拍照可以救⼈」,開創⾃⼰事業,年紀再⼤也不嫌晚、時尚⽼⼈林經甫(75歲)/誠實記錄⾯對⾃⼰⾯對⽼的各種探索與嘗試,運用這幾段影片鼓勵與鼓舞大家夢想無齡,只要敢於嘗試與想辦法去做。接下來懷萱老師介紹了日本地方創生+活躍老化的例子,翻轉了老年人的生活,帶動了整個村子的生氣。

懷萱老師接著介紹幾項關於在社區內揪伴共同做一件事情,解決個人/社區的問題
●PASADENA維修咖啡館:美國共同創辦⼈李青與護理師Theresa Brummel)
進駐台南,⽤舊物件修繕做社區經濟循環,串連⼈際網絡互助合作的社區營造活動。
●台北市師⼤⽣活圈的「古風⼩⽩屋」:社區進駐的「綠點點點點」出版與策展團隊與社區巡守隊共同經營的空間,分享修繕⼯具的空間,志⼯協助教導使⽤機具,相遇形成串連。
●新北市板橋區福德⾥的順雅理髮廳:將社區⽣活⽇常存在已久的會⾯點,⾥長⽀持推動社區改造,理髮廳前⾯⾨廊(私⼈空間)作為公共使⽤的街頭據點,環境整理美化,並⼀併處理拆除店家旁邊違建佔⽤國有⼟地違建,改造過程引出社區⽊⼯⽼師傅,發現年輕⽊⼯maker,未來下⼀步會成⽴⽊⼯班。
●新北市平溪是⼈口⽼化最嚴重的地方,在這裡苔苔姊姊個⼈看⾒社區需求,運⽤個⼈對苔蘚保育知識在空間改造,邀請⽊⼯師傅與紙雕⽼師,連結平溪國⼩⼩朋友與領據,協⼒促成苔蘚復育⽊架、退縮空間的設計與整理,建構利⽤在地組織空間來推廣在地⽂化與苔蘚知識的社區交流空間。



這些⽇常⽣活中的微⼩⾏動,就是改變的開始:社區角落空間改造重新活化鄰⾥關係與連結資源。
透過這些例子,也讓學員們有個思考和彼此討論的時間,來到這計畫裡,成為樂齡斜槓生,希望能夠滿足自己什麼樣的需求,以及現在能夠做些什麼呢?
回到小組討論裡,則期待大家討論小組與社區的關係,可以運用什麼樣的活動或方式與社區建立關係。


活到老學到老,付出也是一種學習。
這一組的學員們會煮飯烹飪~所以可以在社區舉辦共餐。也想舉辦快閃GOGOGO,可以表演、帶動唱玩團康。


這一組的學員們學習動力強,大家擁有不同的是能力,包含說故事、話劇、藝術手作、電腦等。最想滿足家庭方面的需求、自我能力實現與身體健康。有一男性學員表示自己能自己走出來上課學習,是最大的進步。期待在社區帶領老人家走步道,健康自力,多關懷老人家們。


這一小組,期待成立社區關懷助人社團,藉由送餐活動,到高齡者家裡修理電器、整理家裡,更重要的是聆聽、陪伴長者們。


這一組的成員們,愛旅行、喜好學習,期待未來可以成立康樂型的老人的幼兒園,讓在家裡的長者可以出來學習,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專長,可以彼此互相學習。


這一組的學員們都很有愛心,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也很有學習精神。對於社區的服務最想做的事情是對於獨居老人的環境整理與送餐,貢獻自己的能力回饋社區。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