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樂齡解放年齡 共學共好翻轉人生

採訪與撰寫/陳冠恩、陳乙綾-2020中山暑工計畫

以「解放年齡,共學共好」為目標,「斜槓樂齡生」為109年聯合勸募協會與永和社區大學合作的社福方案,藉由為期一年的多元培力課程,除了重新定義老年,促進雙和社區樂齡族群的交流,斜槓樂齡生更有著建立「斜槓樂齡共好行動站」的願景,以提供雙和的樂齡族溫暖且長期的互助聚點。

培育種子深根社區 疫情衝擊反增信任

「台灣的社福其實已經很完整了。」作為斜槓樂齡生的負責人,林佩璇擁有多年社福機構的工作經歷,隨著婦幼、原住民、新住民等群體的權益越發受到重視,她認為還有另一群生活在社會體制內,卻被困在家中「走不出來」的人也需要幫助,「我覺得他們一定還在社區的角落。」

秉持著走進社區的信念,林佩璇不只投入社大的工作,更著手向聯合勸募協會提案「斜槓樂齡生」計畫,同時,她還邀請了三位「ㄒㄩㄢ」老師──擅長心理諮商的陳亭亘、長期關注在地安老議題的陳懷萱、主攻生命探索的丁小媗共同參與籌備。經過討論,她們最終將課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自我認知及增加活動力,第二階段:增加自主學習力,第三階段:建立自我價值,第四階段:建立社群凝聚力及互助共老社群網絡,透過循序漸進的課程,她們期待由九十多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的四十位學員能化熱情為動力,成為「種子」深入社區內部,發芽成長。

「老不再只是等待死亡。」陳亭亘表示,因應戰後嬰兒潮的老化,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但卻鮮少有人去正視「退休」的議題。面對這些生長在同樣時代背景卻各自擁有豐富人生故事,且已經完成普世社會責任的年長者,她不斷思考:「他們終於能為自己而活,那自己又是什麼?」因此,如何讓學員們先從自己開始認識,同時凝聚成員間的認同感與向心力,便成為斜槓樂齡生團隊的首要目標。

「斜槓就是能扮演不同角色。」對陳懷萱而言,斜槓樂齡生將是一次讓所有人更認識自己且練習換位思考的機會。儘管在課程初期便逢疫情限制,停課了一段時間,復課後又因為缺乏固定的上課空間,導致學員難以快速熟悉彼此,但藉由課堂討論與小組互動,陳懷萱意識到學員們其實都有努力消化、沉澱課程內容,並積極敞開自我,企圖創造新的人際連結,特別是實作及討論課程,學員們的踴躍表達往往出乎團隊意料。

不只團隊引導學員成長,學員們也時常帶給團隊驚喜。丁小媗曾一度擔憂疫情將妨礙學員間的交往,然而,隨著疫情解封後一人一菜的餐聚,她驚訝地發現學員間的關係比她預期的更靠近,再者,如「生命地圖」等需要學員們分享個人經歷或情緒的課程,眼見許多原先較害羞的學員願意主動表達自我,與組員共享曾經的生命轉折,她認為學員間的真情流露十分讓人動容,「那樣的畫面很美!」

重拾寶貴生命經驗 交流刺激反思與連結

提起報名斜槓樂齡生的契機,曾淑玲形容:「像沉在水裡看到浮木。」適逢退休遭遇身心靈變化,她雖努力自我調適,卻仍感覺不安穩,於是在得知斜槓樂齡生的招募後,她便鼓勵原先興致缺缺的丈夫朱正忠一同參與。「我就不覺得自己老啊!」朱正忠笑稱最初他只是想接觸生活圈以外的知識及人群,並加強感興趣的園藝技藝,然而,學員們對學習的渴望與熱忱卻為他帶來衝擊,觸發他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學什麼?還能做什麼?「我還有什麼『剩餘價值』可以回饋社區?」

「我一直在找老的典範。」曾淑玲則對「解放年齡」的議題最有感觸,除了相關課程,她也喜歡聽其他學員分享人生故事,並嘗試將接收到的資訊消化吸收後,再用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周圍的親朋好友。透過斜槓樂齡生的交流,關於人生的下半場該如何經營,曾淑玲與朱正忠都有了更深的見解,「要活得健康、自在!」「優雅、自由!」儘管他們未來可能離開永和,結束北漂回到家鄉,「走進社區」的理念卻已然在他們心中扎根。

「你可以用多元的生活表現自己,可以做個千面女郎。」聊起對斜槓的想像,姜竹敏的反應是「好好地、快樂地經營自己」。儘管抱持著人生成長有賴社會幫助,故人們也需適時回饋社會的感恩心態,姜竹敏平時便已過著志工、講師等多重身分切換的斜槓生活,斜槓樂齡生依然為她帶來改變,不只人際關係的擴展,她發現自己過去總是專注於當下,鮮少有機會回顧過往,但如「生命地圖」等自我探索的課程卻帶給她前所未有的震撼,「現在的我跟以前的我連結是那麼的深刻!」這讓她如今活在當下之餘,也能尋回自己與過往經驗的聯繫。

「我非常愛讀書,我很愛學習。」作為社大二十多年的職業學生,熱愛學習且活動經驗豐富的陳秀鳳總是被尊稱為班長,「在這邊我會看到二十年前的我」,相較於其他甫接觸新課程、新團體的學員,斜槓樂齡生的課程之於陳秀鳳更像是「溫習」,當然,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有幸比他人先起步而自滿,相反的,她不只善用自己過來人的身分幫助組員,更關心全班同學的發展,生怕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也走了彎路,「團體好比個人好重要!」陳秀鳳再三強調。談到對斜槓樂齡生的期許,她則坦言仍期待能學習到更多新的技能,讓她未來能在更多團體發揮,她更盼望年長者互助能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以健全社會福利的網絡。

百變樂齡無限可能 攜手繪製互助藍圖

「一群年長者會有熱情回饋社區嗎?」「他們願意付出多少?」「我們能做出什麼成果?」所有斜槓樂齡生的團隊成員事前都有相同的擔憂。然而,隨著課程逐漸步入正軌,學員們從課堂發言、小組討論到每週的回饋小卡反應都越趨熱絡,再再顯示建立「斜槓樂齡共好行動站」不再是天方夜譚。

討論起對「斜槓樂齡共好行動站」的構想,姜竹敏講求參與感與人群維繫,所以她提議比照「時間銀行」的模式,讓學員們發揮所長成為各領域的講師,並以授課時數換取其他課堂的學習機會,如若不方便開課的成員,可以支付適當的學費抵免;陳秀鳳則喜歡組員發想的「改造社區」計畫,有鑑於當代工商社會的發展,鄰里之間不再密切來往,故她支持回歸過往互助互惠的農業社會,讓居民相互幫忙打掃、整修宅邸,以找回舊時每逢婚喪嫁娶,鄰里間自發招集相助的緊密與感動。

「他們在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回想課程之初,成員們對「斜槓樂齡共好行動站」天花亂墜的想法,對比如今越發具體、可實踐的提案,陳亭亘肯定這群樂齡生不僅有在思考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他們也慢慢在整合、編排夥伴們的想法,並開始相信「一個人就能為這個社會做一些事」,丁小媗也樂見當前的發展,她讚許學員們已跳脫計畫原先單一的想像,以有益自身及團體,甚至推展到社區民眾的立場出發,開展出新的視野,加入更多元的聲音與視角。

「這是一個會動的組織。」陪伴這群斜槓樂齡生走過半個學期,陳懷萱仍抱持著最初不侷限任何嘗試的心態,於她而言,學員間的齒輪已然開始自主轉動,而團隊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協助學員們取捨資源,統籌組織,讓所有人都能站在對的位置,發揮團體應有的功能,同時,她也期待未來能有專屬的實驗性空間,讓學員們的理想能更穩定拓展,真正成為一個彈性且機動性高的樂齡服務社團。

 

Comments are closed.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