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與撰寫/陳冠恩、陳乙綾-2020中山暑工計畫
提到社區大學,大家或許會先想到包含語言、才藝、水電技術等等,各式各樣的課程;不過,再靠近社大一點點,會發現還有許多關於地方的社團組織。永和社大五花八門的社團,為了許多複雜的社會議題,從地方文史到生態保育,從協助校務到倡議綠電,一點一滴的改變永和的形象。這些事、這群人實在過於默默、平凡,不似史詩般磅礡,只有細水長流的滋養,期盼永和這片土地,繁盛結果。
校務義工社,防疫第一線
一切會一如往常嗎?校務義工社會持續安排各式議題演講:公民論壇有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來宣傳家事技巧、食安議題;社課有好多講師來談高齡照護、大家一起走入社區服務;會有社課時光交流彼此的生活,大家也照常協助那些繁瑣的校務進行。
然而,2020年沒打算安穩如舊,世界面臨新興疾病 COVID-19 的挑戰,台灣首當其衝。永和社大一面期待漫長的寒假結束、課程回歸正軌,一面又不得不屈於社區感染的風險,焦急等待詭譎的疫情好轉。
待至三月,校務人員與校務義工社擬定出入校園的管制流程,從體溫控管入校人員,確實消毒、打掃環境,到嚴格監督人人戴口罩,建立一整套校園防疫安全SOP。校務義工社擔起社大工作人員、教師與學員的健康,阻絕病毒於校園,力保社區大學全體師生的安危,圍堵社區破口。
有人能保證這樣做就安全了嗎?在病毒面前,沒有人敢自信承諾,明天始終不確定。但是校務義工社的大家,仍舊咬緊牙根、守在社大第一線,抵抗所有風險。有太多太多問號,細思極恐、膽戰心驚;然而,校務義工社的成員,還是穩住徬徨不安的心,日復一日地落實防疫工作。終於,在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所有課程順利結業,校務義工社又迎來社大的一次成功。
2020校務義工社與社大辦公室工作人員,共組防疫團隊,在開學前研擬相關措施。
聰明用電社,充飽再出發
除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外,今年夏季台北都會區又創下歷年的新高溫,用電量節節高升。永和已經先天不足,公園綠地稀少,再加上人口密集、用電量大,整座城市高燒不退。總要有人來調養勞碌的永和,舒緩他的壓力吧!
一年前(2018年),「聰」明用「電」社就在這樣的「熱」情中誕生了。
讓我們一起來嘗試:「發出第一度電,省下一大堆電!」這是今年在社團名稱前添上的願景。創社第一年的跌跌撞撞,聰明用電社決定兵分二路前進:第一條路,節能小組走入社區,推廣住家和社區的節能方案,減輕社區的用電負擔;第二條路,公民電廠小組前進新北市政府,追蹤、參與能源轉型政策示範計畫的推動成效。
兩路包夾不是輕鬆的事。即便投入各式公聽會、參與式預算,都不保證下情上達、撼動體制,真正影響政策的方法為何,叫人傷透腦筋;走入社區,又該如何觸動居民,落實節約能源的習慣,都讓社員們苦思不已。
不過,這是個年輕的社團,成員們尚未冷卻,即便在理想的道路上碰壁、受挫,回到社團、重新充飽電後,總會再出發!
(圖說)2020/06/29聰明用電社進到社區推廣住家和社區的節能方案,社員賴瑞姝利用一鍋分層鍋即可變出五道料理,超級省電!
(圖說)2020/07/13聰明用電社到中和明新兒童發展中心整體盤點此社福團體的用電狀況,原先希望可以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可惜因為涉及土地與建物所有權問題,沒能如願。
瓦磘搖啊搖,擺渡母親河
「永和不是臥房城市,他有自己的名字!」鄰近台北市中心的永和,總是匆忙、擁擠,有人當他是台北市高物價的逃生口,有人說他是前進市中心的跳板,有人下班後只是疲憊得睡了,沒想太多。
瓦磘溝願景社,以瓦磘溝為主流,希望化作母親的支流,再度灌溉故鄉,找回永和的都市情感。除了認識都市水文環境復育,關於瓦磘溝兩岸的蟲鳥魚樹;也思索如何讓居民親水、愛水,共同加入守護母親的行列;社團領著成員、居民沿著瓦磘溝河畔,踏上歷史的浪潮,讀著土地的喜悲。
母親河既然能乘載永和的茁壯,那麼永和人也能復育瓦磘溝,憑著這股思鄉之情,瓦磘溝願景社,會在故土上,重新找回永和的名字,讓瓦磘溝恢復往日澄澈。
(圖說)2019/11/23左顧右盼–發現瓦窯溝的生態秘道(上圖)發現許多鳥類在樹上停留(下圖)其中還有夜鷺的亞成鳥,中和橋附近很多。
福和濕地志工隊,驚嘆自然修復力
除了瓦磘溝,永和的綠地真不多,福和濕地仍扮演台北市的生態廊道中的重要角色。他是台北的生態高速公路,讓動物可以沿著新店溪的綠地、藍帶,飛到大安區。然而,面對人類生活空間的擴張、外來物種的猖狂,福和濕地的原生物種幾乎全軍覆沒。
該如何恢復生態原貌?福和濕地志工隊既不想用過度、人為的方式對待土地,也不想坐視不管。抱著忐忑的心,志工們用消極、不侵擾自然的方式,為原生種清除外來植物、種植濕地的原生植物。
漸漸的,垂直與水平的空間還給濕地,陽光重新眷顧綬草等原生植物,除去小花蔓澤蘭、槭葉牽牛花等強勢的外來攀藤植物後,風箱樹(水芭樂)、穗花棋盤腳等等都回來了!
原來,替原生植物們掃除障礙,讓他們有機會發芽,自然自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修復為原來健康的樣子。
見證了奇蹟的志工們,也會持續在濕地監測、清理外來物種,守護濕地生態,為永和人們留一塊淨土。
(圖說)你能相信這麼美麗的仙境就在永和嗎!就在你我不遠處-河堤外的福和濕地生態園區,以不侵擾自然的方式持續維護動植物生態,維持生物多樣性。
付出,方能獲得
我們時常在都市叢林的競爭之中,筋疲力盡、耗費心力,卻成為他人的附屬--某某公司的員工、某某同學的家長,還有人記得自己的名字嗎?退休後或下班後,繼續參與服務性社團,會將乾枯的自己再榨到一點不剩嗎?自己還有東西可以給予嗎?
瓦磘溝願景社的林志宏大哥嘗試給我們一種答案,他的童年泡在瓦磘溝裡,嬉戲玩耍。隨著經濟發展,永和不知不覺變成他人口中的臥房城市、旅館城市,令人困惑且傷感,為何故土成了他人的過客,母親河不僅受汙染還失了名字?
(圖說)2020/12/21林志宏與瓦磘溝願景社每月一次散步在瓦磘溝輕旅行-水源橋至廟仔尾,共同帶領社大學員與永和住民們認識沿線生態與歷史紋理。
想在故土尋根,本身熱愛賞鳥的他,開始沿著瓦磘溝,尋找鳥類的蹤跡。一開始他只要一個小時,獨自走完、紀錄鳥類數量;後來越來越多當地人與他分享鳥類的消息,他走走停停,裝載了越來越多信息,要花去一個上午。透過親身參與,許多缺乏資訊的居民受到感動,漸漸關注母親河的生態環境。
他開始想,還有沒有更多方法可以推廣瓦磘溝呢?永和的山林步道呢?一定還有更多故事,永和人需要想起來,卻缺乏說故事的人,既然如此,那他心甘情願。他沒有因為不斷呼喊而疲倦,卻在旅途中收獲了地方故事、與居民的聯繫,滿載而歸。
第二種方法,是義工社的社長彭彩瑄嘗試給我們的。校務義工社,顧名思義就是協助校務進行,是輔助的角色。不比其他社團,沒有明顯、實體的成果,校務的成功會歸功於校務人員、老師、社大學員們,而非義工社。例如社大的嘉年華,義工社協助大大小小的課程、社團展示成果,一恍眼二十年過去了,義工社總是協助活動進行,卻沒有時間展示他們日常累積的成就。
總是那樣默默無聞,不可惜嗎?
即使沒人會記得某個個人,大家也只會想起社團的總和,他仍歡喜甘願。他說,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利於社區,能實現社大的理想,那麼她心甘情願做校務人員的側翼,護著社大的工作人員們,飛到理想之境。當社大的理想也變成自已的理想,心裡被填實,奉獻再多也不怕掏空。
不斷付出,卻沒有匱乏,透過服務,每個小人物與永和地方變得立體、豐滿;又在身體勞動起落間,自己也成為一個故事,與他人的故事交織成段落;終於在付出復收穫之間,故事打通成篇章,我們發現自己嵌在其中,好久不見自己的名和姓。
(圖說)校務義工社全員出動,盡力演練防疫措施。上圖左方為熱心的彭彩瑄社長。
失樂園,施樂園
透過延伸與串聯,義工們溫柔解凍城市的疏離感,找回自己的名字,認清腳下這片土地的樣貌,渴求能夠回到童年時的Neverland。就像在宮崎駿作品《神隱少女》中,白龍不斷告誡千尋,一定要牢牢記住姓名,否則將忘記回家的路。最終,守住名字的千尋,也想起童年的琥珀川,召喚白龍被掩埋的名。
一如紫鳥,他穿梭福和濕地,見證了濕地的恢復能力,讚嘆自然的旺盛生命力,感受人類應該更加謙卑、尊重自然。一遍一遍的尋覓,在鬱鬱原生林中,找到樂園。
(圖說)福和濕地志工隊帶領新店溪小旅行,這片園區成為社員們認識植物的天堂!
(圖說)每學期聰電社都會有明確的社區行動方案討論,透過分組建立共識。前排右二黑色衣服便是麗美,她在社團裏頭扮演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
又如聰明用電社的黃麗美,本來是個擔憂環境受到破壞的主婦,下定決心告別悠閒的生活,加入社團,走入社區倡議環保理念,發現環境每況愈下,終於從旁觀社會運動的民眾,變成大聲疾呼的公民,成為推動環境以及各式議題的實務工作者,企圖創建更富人文、永續發展的樂園。
尋尋覓覓,才發現腳下的家園即樂園,既然不想失去樂園,便親身守護家園。義工們在不斷服務的過程中,反覆誦讀著自己的名,也不停呼喊瓦磘溝,盼家園永遠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