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個新課程,兩年生存實錄

2022-02-10
撰文:延金芝
share_2021秋_延金芝_01

課程發展背景

閱讀是參與公眾議題的方法之一,出版則是深化參與的推力,相較於傳統出版業,個人出版借助科技力量可以貢獻多元化聲音。個人出版歷史久遠,過去只有富裕階級能負擔高昂費用,並非人人享有出版自由。Amazon於2007年推出自助出版線上服務完全改變產業模式,讓更多人直接參與出版;台灣隨著2012電子書平台成立才逐漸形成電子書個人出版。

我研究國內外技術自2016年起獨立出版四本作品,三本書主題以生命故事及社會議題為主,其中一本《自出版0元創業》分享個人出版的技術與經歷,是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自出版著作。我用書寫方式深入了解社會,也將個人出版視為關心社會的行動方案。最初思考個人出版課程時,不希望如同坊間課程採商業訴求,而是鼓勵作者運用科技力量,放手創作各種主題,享受出版自由和樂趣。

社區大學環境最接近我的課程理念,遂於2019年投課,2020年春季班開課,截至2021年秋季班歷經四個學期。本課程為全國社區大學唯一個人出版課程,僅在永和社大開課。其他社大教導使用InDesign出版編排技術,本課程則是引導一般文字作者如何面對個人出版實務。

專案動機:課程如何存續

本課程在永和社大歷經四個學期,全程籠罩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最大挑戰在於招生作業。招生不足無法開課,根本不用再談後續教學、班級經營、課程社會責任。招生困境可從兩方面檢視,一是從校方整體角度,二是從新進老師角度來看。

從校方整體角度而言,近兩年是招生最困難階段。依據「2021年秋季45學期-永和-講師會議手冊」第13頁統計,第一波衝擊2020年春季班預計開課但未能開課24個班。第二波衝擊2020年秋季班預計開課但未能開課19個班,不過人次略微回流。2021年春季班預計開課但未能開課縮減7個班,初期人次回復正常水準,中期因疫情升溫出現第三波衝擊,半數停課半數轉為線上課程。2021年秋季班持續受到第四波衝擊,預計開課但未能開課達18個班,不過人次降到近三年最低點。

從新進老師角度來看,下一節統計表點出在整體招生困境中,新課程受創比率越高。我無法追蹤過往新進課程存續率,僅就近兩年數字觀察可見新進課程相對脆弱處境。

本課程存續四個學期,四次報名人數13、15、12、14,尚未達到校方期望25人損益平衡門檻,也未能漸入佳境。相較於其他熱門課程吸引舊生持續報名甚至仍能額滿,不免對自己課程的發展和定位感到疑惑。正值永和社大共學社群舉行教學經驗整理,環顧多數老師分享如何教學,我檢視本課程求生過程,除了自謀改善之道,也提供面對其他新課程參考。

永和社大課程都經過「課程發表與觀摩研討會」篩選,應符合校方品質基本要求。然而新進課程開課失敗率偏高,每經過一個學期新進課程便逐漸流失。社大每學期積極招募新課程,若沒有共同因應對策,對於校務人員和新老師都是損耗。我們應該思考兩個問題:(1)學員有沒有足夠機會了解新課程和新老師?(2)什麼樣課程和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存續率?

新課程境遇:越新陣亡率越高

近兩年招募新課程以及持續開課情況,彙整統計表如下:

第一列為2020春秋班該期新課程共有13個,持續第2學期招生課程8個,同一格斜線後方數字表示實際開課5個。持續第3學期招生課程4個。持續第4學期招生課程4個,但只剩3個實際開課,等於最初新進課程兩年後只剩23%存續。倖存3個課程發展各異:「生活陶趣/廖瑞真」已進化到招生額滿;原有「ABC英文從零開始」升級「ABC會話中階班/劉恩慰」;本課程這學期改為全程線上,超過半數學員不是永和社大原有學員。

第二列是2020秋季班該期新課程共有6個,持續第2學期招生5個,持續第3學期招生5個,但只有4個實際開課。

第三列是2021春季班該期新課程共有9個,持續第2學期招生6個,但只有4個實際開課。

第四列是2021秋季班該期新課程共有8個,只剩3個開課。

依據「2021年秋季45學期-永和-講師會議手冊」第13頁統計2021年秋季班原訂開課112,實際開課94,停課18個。大環境惡劣雖是主因,進一步可發現新課程更易受影響。對照上表可知近兩年新進課程在2021年秋季停課共9個[1],佔18個停課總數一半,顯見新進課程需要特別支援,因為越新課程陣亡率就越高。

2021年秋季班全部課程其中6個課程[2]在疫情衝擊下仍然招生額滿,可惜6位老師皆未參加本次教學經驗整理分享,無從理解其中奧妙。


[1] 9=2020春成立(4-3)+2020秋成立(5-4)+2021春成立(6-4)+2021秋成立(8-3)

[2] 生活陶趣、生態保育社、園藝與生活、養生藥膳經絡班 (進階)、下午來畫蠟筆畫、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導覽員培訓

參與推廣新課程的經驗

依個人經歷,永和社大介紹每學期新課程常見方法:

  1. 課程表(官網/紙本)特別標示「新課程」,透過臉書/Line/傳單發佈
  2. 開學前一週舉辦試聽週活動
  3. 配合試聽週於臉書專頁發佈簡介,有些簡介由校方製作,有些由老師製作
  4. 課程窗口與老師共商推廣措施

我曾經歷過外縣市兩所社大新課程推廣,他們對新老師幾乎不聞不問,相較之下永和社大人員充滿工作熱忱。社大甲校從未主動聯絡新老師也無安排試聽;乙校安排試聽但須由老師製作官網宣傳圖片。可想而知我在這兩個社大都未能成功開課,唯一慶幸的是把乙校參加試聽的學員帶來永和社大報名得以跨過開課門檻。

第2學期之後,我不再是「當期新課程」,但一直有機會參加試聽週活動,校方對於開課邊緣課程不吝多一個曝光管道。特別是校方在2021秋季開班艱困期間,另外舉辦「宅在家一起學」線上講座,我參與兩次以增加曝光機會。

臉書文宣經驗談

校方對當期新課程宣傳似乎偏重臉書文宣。第一學期我還不太清楚要做那一種文宣,第一則文宣由校方製作(參見2020/1/7貼文),有趣的是當時貼文有位留言者黃品綸希望能在台中開課,一年半後她真的如願加入2021年秋季班線上課程。

第二學期我心血來潮仿照FB流行懶人包形式採用10組圖片說明誰來上課/學到什麼/準備什麼,分享次數提高到6次(參見2020/8/31貼文),當期報名人數確實是四期以來人數最多一次。

第三學期仍採懶人包圖片組,貼出過去學員製作的封面,介紹他們欲出版那些主題,這似乎缺乏吸引力,竟無人分享(參見2021/3/6貼文),報名人數是四期之中人數最少。我只能猜想這只是封面,不是實際發行作品,應該要使用真正發行作品才有說服力。

第四學期因應兩次線上講座,我以實際出版品《永和飲食巷弄》及《走過疫年》進行說明,臉書多次出現貼文(參見2021/8/262021/8/262021/9/82021/9/92021/9/132021/9/16)。除了9/13貼文分享3次,其他貼文反應都很淡定。第四學期本課程好像進入尷尬階段:沒有舊學員/續報生,半數以上成員不是永和社大既有學員,反映本課程在社大臉書文宣效果逐漸遞減之中,招生挑戰轉移到吸引社大以外學員。

向社大外界推廣其實是意外摸索出來,如果第一期就招生陣亡,就沒有後續課程與教學不斷改進。新老師非常需要額外支援,雖然永和社大已經很盡心,其實可以比現有推廣方法再多做幾件事。

提高新課程存續未來二三事

目前當期新課程最主要推廣資源是「新課程」標籤以及試聽週、臉書宣傳。可惜發酵時間短促,學員對新課程印象有限。若參考一般商業行銷推廣模式,其實社大可以進一步強化曝光:

  1. 請以校方角度推薦:新課程在臉書文宣只是單純課程介紹,其實可取材「課程發表與觀摩研討會」為什麼要篩選這堂新課,推薦理由是什麼,類似書評和影評效果,從校方角度推介新課程。
  2. 成立新課推薦專區:在官網設立獨立新課程網頁,讓學員可隨時查閱。因為只有臉書簡介,隨著時間刷屏,很容易錯失貼文。因應影音流行,亦可考慮YouTube,以真人對談或簡單動態圖文介紹。
  3. 拉長曝光時間:以往新課只仰賴試聽週曝光,可以多運用2021年「宅在家一起學」線上講座模式提前推廣及增加曝光。
  4. 善用電子郵件行銷:校方臉書和Line通常用於統一公告,通知學員一整學期課程,電子郵件最大功能應在於精準溝通,新課程就很適合單獨發送電子郵件,其他課程也應依據學員過往報名提供upgrade、cross-selling課程。
  5. 強化學員資料庫:學員與老師都有一定成長周期,對校內統計分析了解越多,越有助於課程開發和推廣。這是長期基礎建設,建議尋求了解電腦資料庫講師協助規劃。

本課學員兩年變化

現在我不再是當期新課程,需要承擔自救責任。觀察常春課程共同現象之一是年長學員會持續報名,除了增長知識與技術之外,還兼具社交舒壓,上課成為生活一部分。可惜目前本課尚未成為上述狀態,每學期皆須努力招募新學員。學員是誰,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變得生死攸關。

一、如何知道這堂課?

2021年春季班(第三學期)開始在問卷調查詢問學員如何得知本課?

最大宗45.5%(紅色)是既有社大學員從社大宣傳管道得知。18.2%(藍色)由別人推介,以當時狀況仍可推論「別人」從社大宣傳管道得知,只是對照當時FB文宣沒有分享次數,顯得這門課在社大相當冷門。36.3%都是透過網路搜尋得知,不論是否社大既有學員。

2021年秋季班(第四學期)學員來源完全反轉。

(紅色)既有社大學員從社大宣傳管道得知28.6%,再加上(紫色)7.1%,社大宣傳管道得知總計35.7%。其餘64.3%則是從廣義網路搜尋而來,因為這期佔大宗50%(藍色)別人推介其實是來自同一個PTT。可以看到網友在book看板討論希望本課達到開課門檻。以60/40比例來看,過去60%以上是從社大宣傳管道得知,2021年秋季班首次反轉60%以上是從社大宣傳以外管道得知。

二、年長學員遞減

依學員報名資料統計各學期年齡與性別分佈如下:

第一學期2020年春季班50歲以上居多數,接著每一學期遞減,60歲以上年長女性減少特別明顯,年長男性雖然減少但始終存在。49歲以下一直保持穩定數目,直到2021年秋季班大幅增加30-39歲女性,成為平均年齡最年輕一期。

這門課需要大量使用電腦與網路,不需專精軟體,但需要多個軟體基本應用,而且除了文字表達,還需涉獵封面製作和印刷才能完成自己出書。雖然我持續簡化流程和難度,但對一般年長者仍較辛苦。

舉例而言,越習慣常常下載安裝應用軟體越容易課程學習,這在年輕族群有較高關聯。追蹤近三個學期問卷調查詢問學員使用應用軟體經驗,「常常下載安裝」比例從過去最低18.2%,到了平均年齡最輕的2021年秋季班達到71.4%。

三、跨區距離拉大

依學員報名資料統計各學期跨區分佈如下:

第一學期學員多數來自永和區(綠色),接著每一學期遞減。來自中和區(黃色)大致呈現一定人數。第二學期開始出現10公里以內路程(藍色)學員多來自中正區,另有大安區、信義區、松山區、中山區、文山區。11-20公里路程(橘色)學員來自樹林區、北投區、深坑區,在實體課程模式最容易半途放棄。2021年秋季班改為全部線上教學,四位跨區學員,一位住在台中,兩位來自台南,還有一位從南韓跨時區連線。

我的理解是學習自出版是非常小眾市場,具有明確學習目標和期限,再加上市面上相關課程有限,能夠吸引強烈需求學員跨區上課。

線上教學是吸引跨區上課第一關鍵。

2021年春季班因應疫情中途轉成線上課程,學員同時比較實體與線上效果,更歡迎線上教學:不用揹著筆電,也不必擔心電池不夠,而且看得比教室投影機更清楚。這給我很大鼓舞:線上教學突破地域限制可以支持這樣小眾課程。

摸索校外推廣方法與策略

線上教學是吸引跨區上課第一關鍵,在校外推廣則是第二關鍵,其實當初是個意外決定。

2020年秋季班為了配合雙和嘉年華設計互動式活動,我原以為能在活動現場招募加入寫作《永和飲食巷弄》,根本沒有人現場參與,似乎這樣靜態的課程推廣並不太適合充滿熱鬧歌舞的展場。

我和班上兩位作者書寫永和在地飲食,為了充實內容並且表達本課程自出版精神,還加附錄簡介自行出版電子書方法。2021年2月在四大電子書平台發行免費下載,順勢宣傳「自己出版一本書」是永和社大課程。

發行電子書另一個目的是成果展示。多數學員不確定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以「自己出版一本書」發行可以讓有興趣的人感受課程具體成果,而且電子書本身也成為課程素材。

校外推廣策略漸漸成形,本課程以出版電子書為主,不如就以電子書讀者為目標對象,他們接觸過電子書,容易從電子書讀者轉變為作者。雖然我也有部落格和臉書專頁,然而直接在電子書平台更接近目標對象。

任何推廣都需要一段時間累積印象,只出版一本書效果勢必單薄,「自己出版一本書」決定發行一系列電子書增加曝光。

2021年8月發行第二本《走過疫年》,主題獲得更多學員參與,文本相當具有社會意識。此外,電子書內部編碼方式更為進階,電子書檔案同時也成為學員上課學習編碼的教材範例。

兩本書累積下載次數已破千,還不包含私下複製傳閱。除了學員下載,以及試聽週和線上講座推廣之外,也能透過電子書平台行管道以及多次電子郵件推薦。

一般出版慣例應為出版電子書建立獨立網頁介紹,後來我決定擴大為課程介紹,目前使用Google Site建立「自己出版一本書」網站,完整介紹課程成立、內容以及相關出版品。

透過上述網路努力希望幫助目標客群能在網路搜尋找到蛛絲馬跡,或在網路社群帶來蝴蝶效應。2021年秋季班9位學員來自同一個網路社群,期許是校外推廣另一條路起點。

課程導入媒體識讀

猶記得2019年秋季向永和社大投課要閱讀黃武雄教授著作《學校在窗外》,他倡導社區大學的初衷是以社會改革為出發點,希望讓離開學校的成人有機會透過互動學習,對周遭環境產生思辯能力,不只達到獨善其身,還能透過參與公共事務,為公民社會注入良善動能。

曾經有位社大前輩提醒,社大老師不是才藝班老師,因為社大老師必須負有社會責任,這讓我一直思考如何發揮社大精神。目前我的課程在社大歸類為「生活藝能」,如果狹義地看待個人出版,很容易像市面課程流於職業技術。我認為自媒體需要保持公正良善,課程必須加入法律素養。從2020秋季班(第二學期)先是簡單說明出版合約,到2021春季班(第三學期)由認識出版合約擴大範圍至著作權法,而且實際應用在共同出版,每位參與學員都要簽署合約,因為合約本身也是教材一部份。

在假新聞泛濫成災年代,除了法律素養,創作者還要對資訊具有判斷力和警覺性。2020年秋我主動參加全促會媒體識讀推廣計劃,在2020秋季班(第二學期)融入媒體識讀課程。事實上2021年8月發行《走過疫年》也是我對於媒體識讀計劃延伸,除了參與作者真實經驗分享,我在最後一篇〔十九個月疫聞觀察筆記〕更將疫情期間社會話題,藉著梳理公開紀錄呈現公平觀點。

我再度參與全促會媒體識讀2021年秋季推廣計劃,也持續提醒學員保持個人出版公正良善與社會責任。

共學:跨課程合作出版

早在《永和飲食巷弄》發行之前,我便期望與適當課程合作,但目標不是出版單一老師作品而是鼓勵師生共同創作推廣社區議題和課程理念。

跨課程合作出版主要精神:

  1. 引起校外讀者共嗚:避免單向宣傳,讓人感到有趣想更為了解。
  2. 共同創作:強調社大平等參與以及人人享有出版自由精神。
  3. 免費下載:限於教育推廣目的,不涉商業利益。
  4. 善用電子書優點:電子書不會絕版、容易更新、可以隨時在行動載具觀看、適合個人隨行導覽⋯⋯

舉個例子,戶外導覽課程可以推出某條路線電子書,既可以讓未參加課程的讀者自行導覽,也可以讓學員作為隨身攜帶補充資料。更重要的是,導覽內容除了專家撰寫,也應加入學員的分享。

為避免合作課程誤會僅由我方負責撰寫。進一步說明合作模式如下:

  1. 每位參與者為無償投入,除非事前已有獎助金規劃。
  2. 內容編撰由合作課程提供,我主要負責電子書製作(或可包含封面)、發行上架以及提供書面合約。
  3. 參與者簽署書面合約,了解各自分工、著作權相關權利義務。
  4. 每位著作人享有其著作人格權,即每位作者不論貢獻多少都會列名,不會只有少數人具名。
  5. 發行授權方式採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CC BY-NC-ND 3.0 TW)」,允許讀者基於非商業用途,可以自由重製、散布、傳輸,使用時應表彰作者姓名,內容不能被改作。

結語

  1. 以本課程兩年求生經歷提供校方參考,期盼為日後新課程建立更多推廣資源。
  2. 未來若是疫情結束,全面回復實體課程,本課希望仍然保持線上教學模式。根據學習需求、學習效果以及學員來源,本課適用線上模式優於實體教學。
  3. 分享出版電子書與校外推廣經驗,歡迎志同道合的課程一起加入探索。
  4. 校方應從長期思考學員資料庫維護,更有效推廣學習。

不確定這門課可以在永和社大存續多久,也沒有把握目前校外推廣方式一定有效。如果能保持線上教學模式,我不會考慮在其他社大開立同樣課程,努力在存續期間把課程調整到更易於習得。

相關文章

share_2022秋_彭惠美_01
2022-12-28
翻轉於香草間的烹飪教學
share_2022秋_王立心_01
2022-12-28
角色的拉扯─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自我定位
share_2022秋_蔡雙羽_01
2022-12-28
遊戲教學的設計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