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還是憊課,在社大設計課程的預備心法
引言:從聽過社區大學,到進入社區大學
和社大結緣,是在2020年的秋季。當時為了要協助瓦磘溝影片拍攝的聲音後製,因而進入社大執教。當時正逢疫情肆虐之時,所以線上和實體都有開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是線上還是實體的同學們,對於學習這件事,大家總有著一股說不出的熱情。這樣的動力,很明顯的並不是為了考試、分數或是證書而來,而是真正的「自主學習」。也正因為如此,我第一次在社大感受到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氛圍,那就是,『當你真心想要「學習」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會來幫助你』。就這樣,我踏入了社大這個大家庭,由於我的專長是聲音方面,剛開始開設的課程是Podcast的製作課程,目的是希望將社大長年來收集、累積的資料,化為可以利用「收聽」來讓大家欣賞學習的材料。之後跟社大夥伴們討論,是否還有其他聲音課程的可能性後,發現編曲課也是一個很好的課程,又可以跟其他的課程相互合作,像是:影像剪接課、樂器表演課等,這樣的模式也很符合社大的理念,於是,「輕鬆編曲學音樂」這門課程在永和社大展開了!
「輕鬆編曲學音樂」這門課,從112年的秋季班一直到113年的暑期班,總共已開設四期課程。這段時間,無論是在教學、備課、班級經營、師生互動各個方面,都有許多美好的發生。在這次的經驗分享中,我想要和大家聊聊在社區大學教授編曲課的教學經驗和備課心得,以及探討教學過程中的挑戰、成功經驗及改進建議。
一、教學準備與課程設計
由於社大學員的特殊性,當我在準備與設計【輕鬆編曲學音樂】這門課程時,一開始設立的受眾即為「不用有樂理基礎,也不需要樂器彈奏技巧」的學員們。我的目標很明確,是要讓已經有音樂基礎的同學能藉由電腦編曲科技的幫忙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讓毫無音樂經驗的學員們,體驗自己創作編曲的樂趣。當然在課程簡介上,也要羅列清楚需要的器材與選配的工具(如下圖),因為這樣做,可以節省許多問答的往來,也可以減少行政夥伴的工作量。不出所料,當這門課在社大開放選課之後,常常打開講師系統,或是收到專員的訊息,大多都是詢問,沒有音樂基礎可以選課嗎?所以很建議當老師們要開課時,要思考到社大的學員是來自各地,程度不同,當這一步建立起來後,再後續的課程設計上,將會事半功倍。
二、課程結構與內容安排
除了一開始的學員受眾設定外,還要有預期的學習效果。我所設定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在學期末時,可以有一個小小音樂會,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到三首自己創作的曲子(前提是學員願意動手做作業,稍後再來談),可以將它們輸出,使用在各種平台上面(例如:短影音,Podcast或是自媒體等等)。因此一開始,我使用的是音樂風格教學,透過講解不同音樂的風格特點,聆聽範例作品,到根據這些特徵使用編曲技巧開始創作音樂。我發現,這樣的備課模式,可以在教學上更有彈性,舉例來說,如果某個音樂風格特點較難,我就可以花比較多週來講述,反之,則會花比較少時間。這樣的時間分配,可以讓新學員不害怕創作,又可讓舊學員複習並且學得更細。這樣的預期效果不但讓學員有盼望,期待自己的作品能長出什麼樣子,也可以互相透過欣賞,來交流彼此的音樂創作構思。
以下是我在社大的18週課程大綱,提供給大家參考。
上圖課程紅色框框的部分,就是我所採用的音樂風格教學課程設計方式。而其他部分,則是電腦編曲技巧實作課程與樂器介紹。當然,雖然我在前面說到學員並不需要樂理基礎,但是音樂是相通的,在教學當中,其實學員已經潛移默化的慢慢建構出「樂理」的基本概念,並將其運用到實作當中。
三、教學資源與教材選擇
剛剛前面提到,「輕鬆編曲學音樂」這堂課,不需要有樂理基礎。這就表示,有可能會有毫無基礎的學員來報名。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就不太可能運用坊間已有的音樂書籍,因為對學員而言,無疑是無字天書。加上免費又無需下載的中文編曲軟體難尋,所以在編曲軟體上,我選擇英文介面的免下載軟體Bandlab。這款軟體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操作,由於語言+電腦的關係,在教材選用上,我個人傾向自編教材,唯有使用自編教材,才能夠根據報名學員的狀態來隨時做調整。我的做法是,我會將一週的課程,做成簡報形式。因為有些學員會害怕操作電腦,特別是比較年長的朋友,於是我會特別著重將電腦編曲技巧操作的課程內容,做成像工具書那樣,每個顯示在螢幕上的功能,都會盡量翻譯成中文,並且提供圖式作為參考,以供學員回家可以練習。(如下圖)
在這樣自編教材備課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以講解軟體操作為主,三小時的課程,大約會需要準備到7~8張的投影片,講解時間會是最剛好的,這樣也可以預留一些時間讓學員們在課堂上進行操作與提問。這樣的量化概念,對於之後備課上,是很有幫助的,因為這可以讓我在備課時,更能去蕪存菁,著重在最重要的部分講解。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分享其他的外部資源是很重要的。以「輕鬆編曲學音樂」這堂課來說,除了編曲軟體外,我還會跟學員分享其他的資源:音效網站freesound,Loop網站Looperman,音色網站等等,這些分享除了可以讓學員更了解音樂可以加入其他的元素,也讓大家可以增加並找到自己喜歡的資聲音,為日後的編曲素材累積屬於自己的資料庫。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在教學方法上,我比較傾向「做中學,學中做」這個理念。換句話說,也就是實作為主,理論為輔。透過實際創作編曲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員
1. 熟悉編曲軟體操作介面。
2. 將所學的音樂理論放入作品中。
3. 獲得創作後所帶來的成就感。
可謂是一舉數得,好處多多。拜網路科技之賜,加入大師的作品賞析教學,讓學員發現,原來大師是這樣做的,我也可以。再配合我本人創作的音樂,一方面可以針對音樂風格做更詳盡的解說(因為是自己做的),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向學員證明講師的能力,不是只有紙上談兵。(聆聽本人作品)
五、課堂觀察
講師必須要具有課堂觀察的能力,無論是在上課時或是休息時間,要能即時感受到學員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幫助或提點(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操作上的步驟錯誤,經提醒後就可以繼續創作)。當然還是要回歸到社大學員的本質,因為大家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領域,對於課程上的吸收力以及在意和提問的方式都會大異其趣。例如:有的同學個性比較急,會希望講師馬上解決問題;有的則是害怕耽誤了同學的時間,或是因著害羞而不敢開口發問;或是回去沒有練習的同學,進度越掉越多等等,當然還有許多特殊的案例,這些都需要講師用敏感而溫柔的心去感受,並給予不同的回饋。像我自己本身的做法,如果遇到個性急的同學,我就會在講解時,盡量快狠準,以解決他的問題為第一目標,不會再多說明太多的前因後果。而遇到害羞不敢發問的同學,我則會在兼顧講課之餘,耐心地對他講解多次(但要注意時間分配。)在面對比較特殊的案例時,我會先詢問社大辦公室的意見,以及學員的狀況,依照得到的資訊,找到學員可以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與授課。
六、課堂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活動裡,通常我會將三小時的課堂時間分為:「操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欣賞能力」三方面來進行。以下就讓我來解釋,這三種能力如何分配到【輕鬆編曲學音樂】的課程當中。
1. 操作能力(50 mins):配合當日要解說的音樂風格,講解編曲軟體中相對應的功能與介面。例如:假設今天要講解Loop(循環樂段操作),在軟體教學對應上,就會介紹Loop的資料庫和編輯功能(剪接、貼上、分割等)。我採用邊解說,學員邊操作的方式。學員在這個階段,會開始建構對編曲軟體的認知與架構,以及熟悉軟體操作,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到思辨能力。
2. 思辨能力(50 mins):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針對學員們回去再操作上有遇到的問題講解,以及關於樂理部分的加強。通常學員在回家有複習或是動手創作,基本上會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需要帶來課堂上一起討論。我很鼓勵學員們問問題,因為有時候,某位學員遇到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其他同學會遇到的,經過提出而討論解決之後,大家會更有記憶點,在下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就可以試著自行疑難排解。甚至有時候,問題都還沒有經過講師的處理,有些學員就已經自己在家上網找出解決方法,並且分享。這樣的自主學習與思辨能力,是我認為在教學活動裡,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3. 休息時間:在經過前兩個緊湊的課程活動後,接下來當然是要喘口氣。通常我會抓15-20 mins,讓大家可以喝口水,上洗手間。趁著這個空擋,我就會跟留在班上的同學話家常,並且詢問自己創作音樂的感想以及是否有成就感。經由這樣簡單的對話,可以讓學員感到來社大學習,不只有講師和學生的關係,而是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也可以凝聚大家對班級的向心力。
4. 欣賞能力(60 mins):在這個階段,我又會將其細分為1. 大師的作品欣賞。2. 學員的作品欣賞。會來選擇「輕鬆編曲學音樂」這們課的同學,都是對音樂有著極高的興趣與熱愛,所以大家都有自己偏好的音樂類型,我會鼓勵大家介紹各自的喜好,並且讓大家聆聽。這樣可以拓展學員對音樂的廣度。再來,就是最重要的學員作品欣賞,透過播放大家的作品,給予講評與建議。而這個活動不是只有講師來做,而是開放大家一起說出。因為學員必須仔細的聆聽,才能給出中肯的建議,而創作者也可以發表自己的創作靈感與歷程。透過這樣的學習,無論是在哪一個角色,都可以吸收到寶貴的經驗。
一開始鼓勵大家說出意見時,常會遇到的就是大家太過害羞與客氣,總覺得自己有什麼能力可以去指教別人的作品;同時也會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放出來很不好意思。這個時候我就要大力推薦三明治溝通法(Sandwich Feedback Technique)『是一種用於提供建設性反饋的溝通技巧,主要就是將批評或建議包裝在正面和鼓勵性的語言之中,就像一個三明治的層次一樣。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聽到建議的人更容易接受,減輕他們可能感到的負面情感,同時仍然傳遞關鍵的訊息與建議。』(本段文字摘自)簡單來說,就是先說作品的優點,然後再說具有建設性的反饋,最後再做讚美鼓勵,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創作者更有信心,又能知道如何將作品改得更好,是一種雙贏的策略。當然創作者如果對於別人的建議有著不同看法時,也可以在此時解釋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手法,如此一來一往間,不僅達到了創作者與聽眾的對談,聽者也能對作品有更深的認識。
七、教學挑戰與應對策略
在社大開課最大的挑戰,除了如何留住學員的心,讓大家願意在下學期繼續選課外。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同時兼顧舊生與新生。如果舊生比例高,上學期上過的內容就要做大幅度的改版;相反的,新生比例高,則舊生可能會認為,我之前都學過了,為什麼還要在學一次?或許有人會說,還是要分個初、中、高階班。雖說是可行,但想到三班的招生人數,對講師來說,可能也會有壓力。思來想去,若是可以在既有的課程架構上,再加入新玩意,或許是個可行之法。以「輕鬆編曲學音樂」為例,新生一定是以軟體操作為主,但舊生就可加入「仿寫音樂」。所謂仿寫,就是模仿大師的作品,盡可能寫出一模一樣的音樂。如此一來,新生可利用仿寫加強對軟體的操作,而舊生則可以藉由仿寫來學習大師們的創作手法與音樂概念。世上的大師作品何其多,能拿來仿寫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如此一來,在這堂課程裡,新舊生比例無論誰高誰低,都能輕鬆解決。接著再回到課程活動的第二部分,這個時候,舊生就可以徜徉在仿寫的樂趣中,因為他們已不需要講師來處理軟體操作問題,這個時候,正是我可以去幫助新生更熟悉軟體操作,並且有餘力可以關心他們的需求,凝聚新同學對班級的向心力。
八、教學成果展示
有句成語說「孤芳自賞」,意為只有自己欣賞自己的作品,別人都不知道。試想,花了時間、精力創作的作品,沒有人欣賞聆聽怎麼行呢。所以在最後一堂的課程設計中,我都會舉辦一個小小音樂會,請大家整理從學期開始到結束,最滿意的一首作品來做呈現。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對於要呈現的作品總是會一修再修,或是遇到困難就會直接在班級群組發問,有經驗的同學就會踴躍回答,這讓身為講師的我非常感動,因為學員們主動地幫我分擔了回覆的工作,也幫我節省了許多時間。可見大家對於作品要見人,還是很在意的。但無論成果如何,只要用心、認真的對待一個作品,那就是個好作品。
九、對未來的展望
古有云:教學相長。科技一直日新月異,而人又是有惰性的,但很幸運的,透過教學,學生從我這裡學到了編曲技術與創作手法,而我也因著備課學習了新的編曲軟體,也拓展了許多我也沒接觸過的音樂類型。從開始在社大開課,已經過了好幾個學期,我個人對於這堂課的期待真是越來越深,從原本一開始的只是單純的「教」與「學」,到之後的期待學員們每週可以產出什麼新東西,每次聽到大家的作品,每一次都是驚艷!有許多學員,在經過一學期的課程之後,從一位音樂門外漢,到可以創作出自己心裡所想像的音樂,更有好幾位學員,從害怕操作電腦軟體,到最後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放在影片裡,上傳到Youtube,看著大家的成長,著實讓我非常感動。
此外,我也要大推社大在每學期末所舉辦的講師共學週活動,因為我真的從中學習到許多新知與技巧,例如:在上學期我參加了一堂使用Chat GPT來撰寫大綱的課程。真是從中獲益良多,利用最新的科技,讓我從寫18週的課綱要花費三天的時間,縮短為半天就可以完成,還會多了很多新的資訊可以加入課綱當中。從此之後,對於講師共學週的課程,我都非常的有興趣想要參加,因為真的可以拓展不同的領域和學習到更多新知識。
真的期望「輕鬆編曲學音樂」這堂課,可以跟更多其他的班級進行交流合作,並且吸引更多人來學習這門有趣的課程,一起來輕鬆編曲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