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國家文化記憶庫-生態雙和地方知識學

2021-05-27
撰文:永和社大工作團隊
生態雙和地方知識學_01

緣起

雙和因鄰近台北市,1951年後成為台北都會的衛星城市,在都市急遽發展之下,移居人口暴增;於是,樓房一間一間蓋起,馬路一條一條開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綠地逐漸消失,曾經肩負航運功能的河川被封印在柏油路面之下,居住在公寓大廈的左鄰右舍互不相識,也缺乏彼此交流的動機與契機。擁擠的空間、混亂的交通、疏離的人際,成為中永和予人的印象,也正是它的課題。

解決都市問題的在地知識-生態雙和願景

為了改變現況,永和社區大學2010年起即與在地專業者、團體,共組「生態雙和願景聯盟」,針對雙和因快速發展而造成的都市問題,提出因應與解決之道;從綠地消失、河川被封印、空間不友善、人際疏離、過度消費等在地議題出發,以綠色空間、綠色交通、綠色權利、綠色生活等四個面向的願景主軸,分別設立對城市想像的願景目標及不同的推動策略,並以此作為在地知識生產與累積的方向。

以「綠色空間」為例,串連瓦磘溝河岸綠地,即是增加都市綠地的一個具體方法。但由於雙和地區人口密集、停車需求大,故瓦磘溝沿岸的私有地多建置為停車場,地主因有利可圖而不願釋出土地,造成瓦磘溝河川整治與環境營造的極大阻礙。而停車場的建造,減少了綠地空間,其實造成都市熱島效應。因此,如何增加綠地空間,減少停車空間,有何策略?如何讓居民找到對瓦磘溝的情感認同,對親水環境的需求大於停車需求,讓地主固有觀念被鬆動,這樣的地方知識,將有助於瓦磘溝的綠廊得以逐步串連,進而達成「生態雙和–綠色空間」的願景目標。

為了達到綠色空間的願景,解決河川被封印的問題,我們成立「瓦磘溝願景社」,號召社區居民關心河川污染與存留的議題;由於綠地消失,我們在狹窄的巷弄與畸零地之間,開創可食地景與綠點,讓居民能在生活環境中接觸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由於空間不友善,我們鼓勵低碳交通,以步行及腳踏車代替汽機車,期待讓空氣品質與生活品質皆能獲得改善;面對過度消費,我們成立小農市集,提供社區居民多元友善環境的消費選擇,並辦理二手交換、修理市集等活動,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垃圾製造。

生態雙和願景,是我們對應解決雙和快速都市化的問題意識,而區域地方知識學中心,則是試圖回應這些不同面向的問題意識的系統性在地知識的匯整,如下圖,它不是一個靜態的資料庫,而是結合動態社區實踐、新的城市發展願景的平台。

為何封印?都市河川的命運與未來

藉由本計畫,我們將優先探討承載雙和發展脈絡的界河-「瓦磘溝」,與雙和這座城市以及居民的關係演變。「瓦磘溝」是橫越雙和兩地的天然界河,曾是中、永和居民運輸貨物的重要通路,擁有豐富的水岸生態,與居民的生活緊密扣連。然而快速都市化,改變了居民與河流的關係,河流不再與人共存,反而成為人類生活污穢的排放之地:家庭廢水與市場污水皆排放至瓦磘溝,使河水變得骯髒惡臭;環境問題隨人口膨脹而惡化,並形成惡性循環—人們破壞了生活環境,導致環境品質低落,讓人們更不願意步出戶外,認識孕育、滋養自己的這方土地。人與人、人與河流、土地的關係於是日漸疏離,為了掩飾污臭、增加生活空間,便急於想要將河流加蓋、封印,眼不見為淨。

以都市河川為起點,開展雙和地方知識學

都市中的河川與居民的關係,只能被加蓋封印嗎?這個發展的過程,到底是那裏出了問題?我們希望透過記錄雙和界河—瓦磘溝的變遷、如何被封印的過程、以及在地居民、民間單位、地方政府面對都市河川議題的態度和作法,期盼重新解除瓦磘溝的封印。

本計畫由永和社大結合新中和社大、地方耆老與達人,組織兩條典藏路線的調查小組,透過共同的內部培訓研討,實地走讀調查,建立工作者對於雙和的基本認識與架構,並同時收集地方文獻,彙整討論,研究摸索出調查方法:

一、內部培訓與文獻收集、彙整

組織團隊,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透過共同的內部培訓,實地走讀建立工作者對於雙和的基本認識與架構,並同時收集地方文獻,彙整討論。

二、調查方法與資料彙整

1.地方文史團體串連與耆老訪談:與地方文史團體的交流及耆老的拜訪、懇談,找尋文獻外更真實的雙和生活面貌。
2.歷史照片採集、影像紀錄與編輯:拜訪地方耆老與團體同時進行歷史照片採集、翻拍,與影音訪談紀錄,後續依採集內容整理編輯。
3.地方知識資料詮釋與撰寫:依照文獻資料對照訪談內容進行歷史比對,並透過影像資料佐證,進行資料的再現與撰寫。

三、檔案數位化備援與資料庫轉入

1.資料數位化整理建檔:由先前資料進行有系統性數位化檔案整理,以利於後續查詢使用。
2.檔案轉入資料庫並異地備援:系統性數位化檔案同時上傳國家記憶資料庫,並備份儲存控管資料遺失風險。

四、地方知識推廣與深化

1.【漫遊雙和】走讀路線規劃與導覽:使用所建置的國家記憶庫資料輔助走讀導覽,補充解說內容。
2.建立地方知識教材資料庫:運用國家記憶庫資料作為社大課程深化地方知識的資料庫,提供社大講師了解雙和地方學的捷徑,有利於教案融入在地生活知識。
3.與轄內學校合作產出地方知識學教案:與雙和轄區內學校合作,與教師交流國家記憶庫資料共學、規劃並產出適齡的教案。

透過歷史文獻採集、耆老、相關單位訪談,以及追溯瓦磘溝週遭地景環境的變化、生活形態的改變,我們以河流為起點,探索「瓦磘溝與雙和都市發展」,作為雙和地方知識學中心發展的開端,釐清河流與都市發展的重要性與在地知識,並希望以此知識內涵化作行動,改善雙和城市惡質發展的環境品質,重塑都市人與河流的新關係,解除瓦磘溝的封印—不管是在實體上或象徵意義上。

願景聯盟監事會
區公所說明會

瓦磘溝議題作為生態雙和區域地方知識學中心的起點,其實也與綠地消失、空間不友善、過度消費、人際疏離…..這些快速都市化造成的相關問題,環環相扣,我們也用力地逐步在梳理、不斷採取行動改變的可能。

我們自我勉勵:扎根雙和,直面這個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綠地比最低、城市發展最扭曲、居民觀念最保守的地方,一點一滴改變它,期許最不生態的雙和,可以朝向生態城市邁進……。

永和區民治里瓦磘溝沿岸走讀與植物盆栽DIY活動

相關文章

No data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