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城市書寫:如何把學術課落實在生活?

2022-12-28
撰文:姚海安
share_2022秋_姚海安_01

前言

一、書寫之於生活的意義,如何看見生活中的文學?

一聽到書寫很多人都一個頭兩個大,源自於年輕時的受教育經驗,對國文課、寫作文的恐懼,導致許多人還沒經歷文學的美好就已被摧殘殆盡。其實文學有個很重要的本質——做出好的表達以及與他人連結。這件事其實是很生活的,但是怎麼樣讓它成為我們生活?這便是課堂的意義。

一開始由於我對於書寫與文學的喜好,從來沒有想過對於他人來說文學會是困境與陌生。也因為在社區大學上課,接觸了不同學員,我得重新思考要如何將文學帶入學員的生活中,或者是要如何讓學員接觸到生活中的文學?

因此課堂經歷了巨大的轉型,從原本閱讀文本、書寫技巧討論、引導認識文學作品等教學,轉變成以「旅行」為基礎來做創作表達的基石。其實起因在於同學會表達:「不知道要寫什麼?」我便開始思考要如何引導學員去觀察自己的五感,練習把這些感受寫下。而旅行總是能讓人們很自然地去注意周遭的事,因為新鮮、非日常的體驗在身體感官以及情緒上會更為突出,因而做了如此轉換。

二、「城市書寫」對於學員的意義

認識自己的方法有非常多種。在文學的世界中,閱讀是一種吸收,創作是一種表達,兩者都是自己與世界溝通連結的方式。一是透過他人(文本)去建構自己的分析與判斷,二是透過自己(創作)去建立與社會連結的方式,表達是一種抒發,同時也是自己與社會的橋樑。

我從哪裡來?又將前往何方?這是人在生活的過程中絕對會經歷的問題,同時居住的家鄉或是土地變得尤為重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看見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旅行經驗中看見不同城市的特色;這些實際的身體經驗更比抽象的文字來的確實。因此「城市書寫」的意義在於透過實際的身體經驗,將學員的五感、情緒、思考、立場建構出來,透過課堂的引導與討論,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獨特的觀點,同時也會在他人的分享中看見不同的特色。

因此有別於只是在心靈層次的討論、教室內的討論,我更希望能將實地的經驗從觀點轉化成文字創作。同一場旅行因為不同人會有不同激盪,在這些反覆交流中希望能協助學員打開思想的邊界,同時也希望這個過程是很生活的,不再讓文學成為遙遠的國度,而是生活中展現的一環。

學術課與生活接軌

一、學術課開班現實的限制與調整

目前仿間普遍的文學課多以知名作家的分享討論為主,或是以特殊關係進入的寫作班,以推進文學前進的純文學教學為目的。為了突破書寫創作的既定限制,「城市書寫」強調的是將文學帶入生活中,透過實際體驗、引導討論、閱讀與綜合社會議題等,來學習創作表達,因此是獨一無二的文學課,也是為帶領學員而不斷轉變的結果。

二、打破既定想像與跨域實作

為了突破一般人對於書寫創作的限制與想像,同時也是為了打破社會既定的觀點。學術課要站在更為先鋒的位置,一開始課程跟隨的學生很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還在開設「書寫自我」課程,原本也還不是很清楚怎麼帶領學員,在試聽課時講了過多的學術知識與文學精髓(一如正規教育的學習),結果導致學員退卻而無法開班。

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會思考怎麼把這些「知識」更常民化?如何把精髓轉譯成生活中的淺談?因此我的課堂不斷在演進變化,逐漸也在社大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課程教學的方式。因此觀察學員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上不再只是老師不斷地講述知識讓學員照做,而是彼此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員去看見自己,透過各式各樣的文學經驗去建構自己的觀察,因此老師的引導變得非常重要,我也會適時依照情況調整分享內容,依學員的狀況為主動態決定分享內容與深度。

另外課程也同時建立的不同跨域的實作。從原本閱讀文本、書寫到將書寫與走讀結合,藉由認識地方與旅行的過程經驗重構感受,再次引導感受被表達書寫,回到閱讀中討論。目前課程也有新的規劃,決定將這些過程再與繪畫結合,找尋不同表達的形式,其實都是為了去感受自己的內在。

城市書寫的實作

一、老師在課堂的定位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教師的定位也會因為不同人各自的狀態而有所改變,而非有固定的公式可以模仿。我在班級的定位會以一個協作者與引導者帶領學員,由於外表年紀的差距在引導學員時,最開始要讓同學理解很多事情並非表面所見,對於文學、走讀的深度認知並非年齡與經驗,更重要的是靈感與文學這股脈動的連結。

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是教師的定位應該要從自己內心去找尋,也就是說你的課程它真正的本質是什麼?你希望透過課程帶給學員、社大什麼樣的貢獻?希望自己與學員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一定會在各式各樣的課堂中有不同解答,而且我相信在每個當下與不同學員互動時,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

與其找尋確切的結果或既定的方式,我相信老師更該不斷地彈性調整自己去應對每一堂課的每分每秒,每一位學員與每一的狀態。因此確認課堂的核心本質是很重要的,我的課程是為了協助學員能在文學中認識自己,延伸出要認識自己的感受、情緒、立場以及激發各種感官的體驗,並且練習將之完整表達甚至創作書寫。因為核心目標不變,接下來的內容便是依照環境狀況有各方各樣的調整。

二、城市書寫之地方選擇

在安排小旅行的地方選擇時,我會順著靈感去找尋適切的地方。靈感看起來非常抽象卻是我與文學培養的默契,要如何達到此默契?首先必須要很清楚身為老師要帶給學生的刺激,接著透過一些情境的判斷來做取捨。

如何建構情境?這回到我的學思脈絡中去判斷,也是我自身獨特的經驗。一開始對走讀感到興趣是因為參加島內散步[1]的導覽員培訓,而後成為導覽員曾在大稻埕、艋舺、新竹等地方進行導覽。由於參與此社會企業的經驗,讓我對認識在地、導覽、推廣文化開始有自己的見解。我認為不只是要讓學員看見地方,在傳遞資訊與文化的同時更應該讓學員參與進來,首先是要有好奇,接著是要認同文化是高消費的內涵。然而社大的課程不會是一次性的學習,更是長時間的培養,因此我考慮的面向不止於此。

從我自幼學習文學便展現對創作的熱誠,除了大學受到專業文學培養外,研究所時受到社會學的影響至深,也在準備論文的田野調查經過中思考「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落實文學在生活中。這些學習自然而然培養我對地方的認知、資料的解讀、文史的詮釋以及觀點,這些事從來沒有絕對,都是人的視角與解讀,也是我在課堂上會向學員強調之處。

綜合這些經驗與學習,我在選擇地方時自然有敏銳度,也就是找得到議題的眼光。其實無論什麼地方,是不是知名景點、網紅美景、文化底蘊至深之處全都有她的發展與脈絡,同時也都會有她獨特的議題。所以選擇地方並非重點,而是當你決定好小旅行的場所後,如何分析資料以及帶領同學閱讀在地的故事,觀點才是在人文學科領域中最為重要的,學員也可以透過老師的分析與講解中找尋自己的觀點。

三、從城市書寫中培養感官練習

城市書寫的小旅行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在實際的身體經驗中去培養學員認識自己的感官。旅行中在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會變得更為敏感。其實在書寫上這些感官的描寫也是創作的基礎,因此透過旅行活動去讓同學注意自己的感官,甚至去凝視感受它。

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練習的,眼前所見的日常景象若是沒有適度的引導與覺察很容易一晃而過,生活變得更為平面而沒有起伏。因此我會先從小旅行的各個地點中透過引導、介紹讓學員在當下去善用感官,去聽、去看、去品嚐,應用不同角度去觀察,再從這些觀察中引導同學發表討論,給每個人機會練習建構自己的觀察與觀點。

很多事情不會一蹴可及,培養自己的觀點便是一條需要長時間跟自己努力工作的路徑,課堂上我會給於學員這樣的機會與自己互動,從來不會強迫每個人該怎麼做,只要學員願意我便會深入引導。

引導覺察感官的訣竅是,老師自己要很清楚我正在觀察的一切,我對於自己的出生、學習經驗、工作等等過程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些認知會協助我建立看見世界的角度;同時也會遮蔽我認知某些事情的狀態。首先如果你對這些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有所理解與有所不理解,自然在覺察自己的感受上就有一定程度的敏感度,這些敏感度協助我在旅行、創作中表達自我,而這些敏感度也成為我協助學員在「城市書寫」上建構自己的觀點。所以能不能理智的判斷、分析思考自己的思考脈絡,有沒有足夠的能力認識自己會是引導的關鍵。

四、城市書寫:以緬甸街走讀為例

由於我在課程中應對是以當時的靈感、學員的狀況與各種原因組成,因此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與公式,只有當下的應對。這邊以2022秋季班在華新街帶領城市書寫為例,藉其具體呈現課堂樣貌。

「中和南洋風」為城市書寫主題,進入小旅行前會有一堂課準備、介紹當地資料,並讓學員實際操作搜集緬甸街的資料。在課堂中從緬甸街上較為有名的店家開始,讓學員自由選擇好奇與感興趣的地方,簡單閱覽網頁資料後,試著摘要介紹當地,甚至提問。

這是一個很好的前言,也有學員因為搜集而對緬甸街深感興趣,我便讓他在小旅行當天給他時間讓他分享他對當地的歷史、地理與菜餚的見解。不僅鼓勵學員打開好奇心,更讓學員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小旅行當日,由於組成的人員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生,還有許多來自社大或居民的參與者,因為他們並沒有在一開始便跟著課堂,所以我在帶領時會著重緬甸街的特色、人群與店家故事為介紹,同時在一些景點分享時,也會引導同學怎麼觀看眼前的畫面?去注意自己身上的感官,看到、聽到、聞到、感覺到什麼?藉此在小旅行的過程中去刺激學員的感官。

緬甸街的走讀活動大約20多人,但華新街又非常的擁擠、窄小,因此我們無法停在一個點太久,過程中會發生很多人的小插曲,例如擁擠下學員們如何互相協助?或是在過程中,學員有沒有自發主動與其他同學互動?我們一大群人來來去去,是否有與店家、路人交流的機會?這些互動也成為小旅行後我引導學員討論的內容,也就是旅行中的插曲讓你有什麼感受?什麼想法?這些都可以成為書寫的點,其實也就是為自己統整、發聲。

整個小旅行中,前半部分我帶著同學在街上遊走,並介紹各個特色店家,從眼前的料理為切入點,引起同學的興趣後再深入分享緬甸的歷史與各個城市發展的小故事(這部分有讓資料搜集充足的學員直接於小旅行中分享),甚而最後引導到現代時事——緬甸的民主的毀滅與軍政府的統治,希望學員更有機會與觀察去理解世界上有與我們不同的人們,同時也了解這些「異鄉人」的家鄉的苦難,以關懷人為本的精神出發。

引導書寫的部分,在課堂開始前便有預告同學這趟小旅行結束後會給大家一點時間紀錄、書寫、分享心得。因此在整個旅程結束後,我先與同學帶了討論,仔細回想在這條街上你的視覺、聽覺觀察到什麼?而這些經驗讓你有什麼感覺?同時我也直接在當場示範,有學員分享了阿啾(炸物)給我,從視覺觀察上看見金黃色⋯⋯咬下去的清脆聲⋯⋯味覺的厚實與酥脆同時還有洋蔥的甜味⋯⋯那炸洋蔥看起來又像什麼?有學員回答:「洛神花。」這便是另一層次的延伸與書寫。

引導學員書寫時我有給予明確的架構,以視覺、聽覺為主要出發,描述緬甸街上的觀察,最後自己對此觀察有什麼感受?學員以此創作、分享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緒,分享課堂學員書寫回饋內容

小旅行結束後給同學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大家可以隨意去體驗剛剛好奇、走馬看花經過的點,也有一點時間獨處沈澱。課堂最終以繪本閱讀結束,我帶領大家閱讀描寫緬甸街移民第二代生存與自我認同的問題,引發同學們對於新移民的關懷。綜合上述過程接著在帶領同學回看整個小旅行的經驗,通常學員分享的許多並非歷史知識的吸收,更多是對於人群與店家的觀察,在這些觀察甚至感官經驗中,在討論過程統整出自己的獨特經驗。

結論

一、練習從「小地方」開始

生活中處處都有與教學相關的內涵。以文學課程為例,一次好的表達、圖像作品、旅行、精緻的排版、一頓午餐⋯⋯只要靜下心來都可以找到它們與文學之間的關聯,文學的本質是展現自己的同時與世界連結(或是與某個時刻的自己連結),因此從生活中的例子著手,文學不再只是學術上的討論研究,更是每個人可以在生活實踐、找尋的內涵。

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在每個人的不同生活經驗、觀察下自然會有多采多姿的想法見解,老師的職責是協助學員去建構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是符合社大期待推廣「公民素養」的本質,每個人在社會生活成為良好的公民,要有自己的見解與判斷力,能夠為自己發聲、表達,同時也願意聆聽尊重他人的意見。

二、讓書寫成為自己的力量

一個時代會有它流行的思潮與文學,會有一大群人投入創作最終會有一部分人留下來被世人看見。在我們的時代同樣也有這群創作者們,有人為資本努力、有人想更深入文學的本質研究、有人在表達自己的同時與世間連結,無論怎麼樣出色的作品,怎麼樣能表達時代情況的書寫,都不會完全表達你。

一個時代會有一群作家與創作們象徵著,但當你有力量為自己表達,當書寫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就有力量表達自己的故事,讓獨一無二的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閃閃發光。


[1] 推廣「永續旅行」之社會企業

相關文章

開發身體原舞力_02
2024-07-09
舞動身體 ‧ 遇見生命的原舞力
陳亮萌_16
2023-12-21
歐式經典美食-教學經驗分享
羅雅軒_01
2023-12-20
動動手動動腦一起玩線手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