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控制到不控制:社區教學場域的心理學實踐轉變

2022-06-21
撰文:陳亭亘
share_2022秋_陳亭亘_01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vs. 傳統的心理學體驗

進入社區大學授課以來,對我而言感受最不同的地方是「對傳統心理學課程」跟「傳統心理學體驗」的扭轉。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在我們的受訓過程裡多半要求「高度的專注」「高度投入」「高度承諾」,所以縱使現在有部分的心理學課程逐漸線上化,但多半仍然會要求「開鏡頭」「必須全程參與」等等的內容,要求成員必須要投入相當的金錢,也承諾相當大的精神力量同在。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會提供大量的理論跟少量的個案分析,通常授課的對象會是「專業受訓者」,而不是「非專業人員」,所以這樣的課程內容通常也是高度專業化的,擁有許多在社區大學可能會希望逐漸放下的「套裝知識」,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往往到最後變成「同聲合唱」,在專業的領域裡彼此唱和,但對於一般常民而言則缺乏影響力,既不清楚這樣的知識有什麼意義,也不確定這樣的內容跟專業名詞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傳統的心理學體驗,通常會由活動承辦方跟課程帶領者進行課程的設計跟安排,同時進行詳細的空間跟活動流程設計,而參與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展開所有感官去經驗」「允諾全程參與」「盡可能高度投入」,所以在整個參與的過程裡時常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可能在體驗的當下感覺很好、很喜歡某種空間的氣氛,但是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就無從複製,因此只能持續付費參與某種傳統的心理學體驗。

然而,在社區大學的實踐裡,我認為需要扭轉上述兩種典範,才能更適合跟適應在社區大學的學員的需要,同時剪除那些在傳統心理學裡頭時常出現的「強烈情緒反應」,而調和成「更日常的」「更平易近人的」課程進行方式,以及體驗方式,透過認知的、增進控制感的方式,讓學員願意主動參與。

在我所接觸的華人社群來說,其實有大量的自我整理需求,然而,受到台灣過去的威權統治時期的影響,我們多半對於「袒露自己」感覺到恐懼及擔憂,如何將「自我表達」控制在個體感覺舒適的程度內,而不會過分地邀請成員揭露自己是一個挑戰,同時又能提供素材讓成員學習,但又創造機會讓成員能夠有稍微脫離日常生活的互動跟練習的。

一般心理學活動與在社大的心理學實踐方法對照

 一般心理學活動設計在社大的實踐方法
團體形式多為封閉式團體不可能封閉的情境
時間結構多半有固定的起迄時間有固定的只有老師
活動結構暖身─準備─工作─收尾自我整理─小組討論─總結
團體規範通常包含進出團體的時間可以或不能分享的內容成員彼此互動的規範避免言語暴力的團體允諾共同實踐的社群見招拆招
內容設計上逐次加深,進入工作狀態維持接觸頻率,有感就好
課程環境安排的責任責任多半在講師、工作方(空間、布置、學員只要出錢)學生需要負責的較傳統更多(網路、設備、時間、空間)
參與者不會有非預期的參與者(一個人參與就只有一個人可以進教室)可能有非預期的參與者(孩子、旁聽者、家人)
耗材多半由主辦方準備好更有可能由同學自行負責

如何不那麼「重」的提供知識與體驗

身為一個參與傳統心理學課程時時常想逃的人,我一直對於傳統心理學課程有許多矛盾的感受,關於是否能以不要經驗這麼多強烈情緒的方式進行,或是是否能以自己感覺安全舒適的方式參與,並逐漸獲得成效,而不必總是允諾全然的投入與經驗,那樣的課程型態總是讓我感覺緊張、焦躁或非常挫折,有時候是感覺到想投入但時間不足,有時候是想進一步探問但沒有機會,因為已經被老師安排的課程內容塞滿了,我們通常只能順著流往前體驗,事後再咀嚼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於是,我漸漸期待能發展出「不必那麼沉重」的心理學課程,能跟著大家「一起過生活」,在社區大學裡面,不是「全心全靈」的全神貫注學習,而是「省電的學習卻帶著這些概念過生活」。

一開始會注意到這樣的需要,是因為幾個跟傳統心理學課程很不同的狀況:

一、心理學的課程時常有起承轉合的安排

關於如何緩緩地暖身,如何準備好能進入某些工作階段的安排,如何面對情緒跟如何收尾等等,因此心理學類的課程通常不允許成員中途加入,也通常不允許成員不能全程參與,通常會盡量勸說,在活動開始之前就先篩選好能全程參與的同學才允許他們報名。然而,在社區大學裡,學員的上課是鑲嵌於生活跟工作間,學員可能會遇到各種生活裡發生的事件而無法出席,例如加班、業務臨時繁重、孩子生病、自己生病等等的內容,而無法順利出席,這種時候如果安排了重要的起承轉合活動,往往會導致後續的活動無以為繼。

二、傳統的心理學課程期待全神貫注充分經驗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多半針對帶領者進行許多的訓練,包含如何營造一個合適的空間,如何逐漸讓學員能感覺放鬆,如何逐步引導學員能進入情境,而學員要做的就是專注在當下,充分投入就可以;然而,在社區大學這件事情則可能行不通,不管是同學的遲到早退的需要,或是各種可能讓學員分心的事情,像是育兒的責任、工作上的訊息等等,時常對課程的安排帶來挑戰。

三、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可能相當重視口語表達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多半強調跟重視「理性化/語言化」感受到的事,作為最後一個環節的收尾,在一連串的體驗以後,會透過重新「語言化」,強化該記憶或體驗;然而,在台灣的脈絡裡,特別是一般常民的脈絡裡,「跟陌生人說自己的事」可能就是一件危險跟不安全的事,越私密、越跟情緒有關的事,越容易引起這樣的恐懼感。這樣的安全感需求,也是為什麼需要調整課程進行方式的理由。

一般心理學活動與在社大的心理學實踐方法對照:

 一般心理學活動設計在社大的實踐方法
內容設計上可能強調某些課是某些課的基礎,必須循序漸進,像金字塔逐漸往上把基礎且必要的內容反覆的說,提供多樣例子,讓不同程度的學員都有收穫
氣氛上著重提供氛圍跟體驗,但回歸日常生活可能難以複製著重帶著這些概念過生活,以接近生活的方式提供刺激
流程上時常以講師為主帶領者,行雲流水,學員時常不知道講師怎麼操作或基於什麼邏輯操作的,因此無法複製以學員的生命經驗為主體,輔佐各種資訊提供,也附帶說明講師的生命經驗,讓彼此的生命經驗可供參照
安全感上透過「封閉」達成安全感要求:不可對外分享、不可隨意進出等等透過「開放」達成安全感要求:不喜歡可以離開、沒準備好可以不要開口、可以拒絕

針對社區大學學員進行的課程調整方式

基於上面所述的不一致,因此雖然「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這門課程依然是心理學的課程,然而勢必需要進行嘗試跟調整。

從裸奔式的心理學課程到能自己控制的心理學課

從傳統型的心理學課程轉向在社區裡進行的心理學課程時,主要的一個差異是「責任的分工跟傳統不同了」,相較於傳統的心理學課程講師需要負擔許多的責任,社區的心理學課程裡,學員擁有更高的能動性,因此有許多的責任是學員可以自己負擔、處理跟選擇的,特別是課程線上化以後,這個部分也加深了講師跟學員的責任義務的轉變,趨向更平等,學員需要負擔更多責任的方式。

1.講師不必過分留意各種小狀況,讓學生自己解決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裡,講師多半需要為了空間裡的各種事情負責,舉凡燈光、音樂、香氛、活動課程、活動內容、活動耗材等等細節,為了打造出最好的活動體驗,這些細節的掌握往往是講師跟活動承辦方的責任,然而,當課程因為疫情變成線上化以後,學生時常遇到的網路穩定問題,就變成是學員自己的責任,講師可以放寬心,專注上課,並相信學員有能力自己處理為了上課的必要雜務,像是網路、麥克風、鏡頭、是否要手機電腦雙開、會有迴音等等的內容,學員有能力自己排除。

2.營造空間跟氣氛,但允許同學以自己的方式加入

傳統的心理學課程可能會對於學員加入課程跟離開課程的時間加以限制,同時也針對參與的時間內要如何參與(例如:必須全程開啟視訊等方式)加以限制,這些加入的形式時常排除了學員們在自己的各種狀況中,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跟學習的可能性,例如:一邊育兒一邊參與課程,一邊用餐一邊參與課程,雖然遲到了但依然想上課,今天剛好家人在身邊不方便參與討論但仍想聽課。不對學員的學習內容跟產出加以限制,而是允許學員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課程。

3.從負責準備空間的人轉向如何協助學員幫自己準備空間

傳統上的心理學課程會將「安排好一個合適的課程空間」的責任放在講師的身上,然而,當課程線上化或是社區化以後,這個責任就不會都落在講師的身上了,而是可能有更多責任是「平均分攤」的,也就是講師的重點不再是「負責幫學員準備一個合適的空間」的人,而是「如何協助同學幫自己準備好一個空間」的人,引導的內容不太相同,但也透過這個不同將「學習的責任」逐漸放回到學員身上,這是學員可以為自己選擇跟決定的事。

4.從調度注意力的人,轉向提供學員最可能共鳴的內容

傳統上的心理學課程講師可能像指揮家,會在活動的安排間調度參與者的情緒緊繃跟放鬆,並試圖在這中間找到一個合適的鬆緊度,讓學員不至於太不舒服的學習;但課程線上化以後,學員的注意力是否都在課程內,我們無法得知,依照傳統安排的調度情緒也變得不符使用,所以相較於調度情緒跟注意力鬆緊,講師的責任似乎轉向為提供學員安全的氛圍,提供學員們最可能共鳴的內容,讓學員們能安心地有興趣的學習,並專注於課堂裡。

5.從為了學習成果負責的人,轉向允許學員用自己的步調學習

傳統上的心理學課程,講師似乎負擔較重的責任,必須確保學員不會誤解某些重要的概念,安排好詳盡的理論講授跟體驗,排除各種外界雜訊,好確保最純粹的體驗跟學習;然而,在社區大學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講師需要面對的調整是「允許學員用自己的步調學習」,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狀態、困難、創傷、餘裕,所以不是講師為學習成果負責,而是學生自己為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責,學生可以用自己的速度來學習,而不是期待老師一次教會大家。

二、改變課程設計,以不設定太多限制的方式允許參與

無論是線上或線下課程的部分,相較於傳統的心理學課程進行方式,主要採取的課程內容進行方式調整有幾種:

1.安全的小團體分享

透過講師不進入的小團體讓成員感到安心,不會受到監看或被評價,而能在有限的人數裡彼此分享。心理學的講師時常引起同學的緊張,會擔心自己的心情或想法被看穿,於是逐漸發展出講師不進入小群組的授課方式,透過人數很少的小團體,學員會有主動分享的需要,也會透過別人的分享有所體會,而能深化學習。

2.不需要分享內容的體驗式內容

進行體驗,並讓體驗的過程成為學員可以自我整理的時間,讓學員能夠有一個安全的空間自我整理,但針對這些自我整理的內容不進行分享,這樣的操作方式能讓學員感覺到安心,一邊能自我整理,一邊又能維護自己的安全感,免於遭受更多攻擊或被檢視的恐懼,能安心地整理。

3.分享歷程體驗的回到認知

相較於一般心理學的課程時常要求針對「內容及歷程」進行分享,我在課程上更常採取的是跳過「內容」僅針對「歷程」進行分享,透過針對歷程的分享,能滿足團體成員把這個體驗再認知化的學習需求,但又可以照顧到擔憂過度分享、不習慣分享自己經驗的華人學員的狀況。例如:會在課程裡提供自我整理的書寫時段,但在班級共同分享及討論的時候,不需要分享個人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而是可以僅針對在這個書寫的歷程裡有什麼發現。

一般心理學活動與在社大的心理學實踐方法對照

 一般心理學活動設計在社大的實踐方法
可控制性上學員無法控制活動內容、活動進度,只能抗拒參與或拒絕分享,但要抵抗壓力學員可以透過分享影響活動內容跟結構,線上課程可以控制是否開鏡頭,是否開麥克風,是否參與,決策空間大許多
個人資訊上多數心理學課程無從躲藏,包含表情、肢體動作都可被觀察跟監控,老師有很多介入跟調整的可能性學員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選擇自己有安全感願意揭露的內容,講師如何維持可信任的結構很重要
分享上多半會針對活動的「內容」進行討論,分享做了什麼、寫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等細節。偶爾佐以「歷程」回顧。多數以「歷程」作為主體,讓學員保有較高的隱私,僅分享參與活動整個歷程的感受,活動間有什麼想法的轉變,具體的細節都不分享。
貼近自我上透過活動的參與會產生一些體驗,但這些體驗如何與自己產生關連跟靠近自己,有時候需要進一步轉譯。但,有時帶領者能直接透過帶領轉化許多事。跟學員的投入正相關,願意認真參與並投入練習的學員更能從中獲益,透過書寫安全地靠近自己且不必被窺視,進行較完整的自我表達。

如何更以學習者為主體地同在

整體來說,在社區大學進行心理學課程,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所學習的「傳統心理學」的知識不適用的問題,如何能逐漸發展出一些方式,讓我們身為受訓者時,在傳統的心理學理論或體驗課程裡體會到的那些好處,在社區大學裡,針對一般社區民眾,特別是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進修,有許多額外的責任與壓力的學員能夠「有學習」卻不至於「壓力過重」,不需要「過分承諾」到讓人想逃,又可以有一些體驗,能夠「在生活中帶著走」,是一個不容易的拿捏。

這幾個學期的授課體驗跟調整,對我而言是「講師如何發展一套『更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授課方式」,而不需要過分地把責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無論是課程學習的成敗,或是找到更貼近目前學員需求的內容,而不是在自己的關注上前進之類的,這些都是這幾個學期裡持續學習中的事。

對我而言,心理學是一門本來就跟生活很靠近的學問,不應該只被放在專業的領域裡或是被設定好的體驗課程裡,而應該是一門能夠陪著人們一起過生活的學問,所以如何發展一套課程,能夠陪著社大的學員們一起過生活,大概會是這幾個學期的核心好奇,也將目前為止的成果整理如上,跟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

share_2023春_陳亭亘_01
2023-11-15
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心理、溝通與公共論壇的融入式課程
share_2022秋_彭惠美_01
2022-12-28
翻轉於香草間的烹飪教學
share_2022秋_王立心_01
2022-12-28
角色的拉扯─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