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與我們班的好夥伴

2022-06-21
撰文:謝昀臻
2022春_謝昀臻_01

緣起

2016年的秋天,我應高中時期社團學弟之邀,來永和社區大學到他所經營的班級演講。那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社區大學的學習現場,當時我還沒想到,三年之後我竟也成為了班級固定的講者之一。如今我則是永和社區大學【生態面面觀】班級講者團隊的助手,與班上夥伴共同學習生態學知識。不知不覺之間,我已和社區大學的夥伴們相處超過六年了。

生態面面觀的故事

【生態面面觀】的前任與現任主持人分別是劉鎮與黃瀚嶢,我們在高中時都是生物研究社團的社員,多年來與眾多同好一起探索自然之美、學習生態知識、關心保育議題。2015年,在某次野外生態觀察活動的因緣際會之下,劉鎮與永和社區大學建立起夥伴關係,並且開設了【走入荒野看見生物多樣性】班級,廣邀各知識領域與各生物類群的專家到社區大學與夥伴交流專業知識,並且規劃戶外實地踏查,帶領夥伴親眼見識所在土地上的各種生命樣貌。2017年,黃瀚嶢接受劉鎮的託付,接棒主持本班級,並且將原先「認識形形色色的生物」的課程主軸,擴大到「瞭解整體生態系中的相互關係」,於是將班級名稱更改為【生態面面觀】,陪伴班級夥伴們一起認識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並且觀察與思辨環境脈動。

與社區大學的緣分

在【走入荒野看見生物多樣性】時期,基於我對基本的植物學知識還算熟悉,主持人劉鎮曾找我到班上分享幾次植物學相關的課程;原班級轉變為【生態面面觀】時,劉鎮與新任主持人黃瀚嶢找我共同帶班,而我也決定接受請託,自此我的生活重心有一部份就被分配到社區大學的授課服務上面。我知道在這世界上,自己是屬於相當幸運的人,得以順利升學而享有高品質的學習資源,因此我希望能藉由在社區大學授課的機會,將自身所學回饋給社會。同時,加入社區大學也是給自己一個挑戰,學習與社會大眾相處交流。

其實教學工作並非我的專業,在參與社區大學之前,我也僅有就讀碩士班時擔任幾學期教學助理的淺薄經驗。當時剛接觸社會教育的我,還是一個甫進入社會的新鮮人,懵懂無知又缺乏自信。一路跌跌撞撞,累積經驗的同時,卻也犯過後悔莫及的失誤。除了得到深刻的教訓之外,也看到了自身能力的限制。

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學習謙虛

我這幾年在社區大學的教學歷程中所得到最珍貴的收穫是「謙虛」。往昔求學時,我勤懇地遵循謙遜的行為準則,並已習慣於以謙卑的態度應對來自他人的讚美,再加上身邊親友的評價,使我未曾懷疑過自己謙虛的程度。然而到了社區大學教學現場面對社會群眾,第一次接到相左意見對我的挑戰時,我急切為自己意見辯護的慾望,竟讓我瀕臨失去冷靜的邊緣。我當時才發現,其實我並沒有如自己以為的那麼謙虛,包容多元意見所需的雅量,我所培養的依然不足。以往的教學經驗中,由我負責的內容大多是已經過很長時間驗證的簡單結果,學生鮮少提出不同意見來給予質疑。如今我們碰觸的是複雜的議題,情況就與以往有些不同。

「基因改造作物有這麼多的優點,我們為什麼不接受它呢?」,這是數年前我剛開始在社區大學服務時,在課堂上來自夥伴的提問,正是這次的討論過程讓我開始反省我的溝通思考與情緒管理。一向不贊成全面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我,不自覺地將這樣的問題錯誤解讀為「為基因改造作物種植護航」的挑戰性發言,這正是我所犯的錯誤:缺乏包容多元意見的胸襟。在這樣帶有反擊心態下所給予的回答,不免顯得嚴肅與尖銳。隱隱約約的緊張與不安,雖然並未完全失控,但我相信已經破壞了夥伴們的學習體驗,就連我自己都因為這微妙的氣氛轉變而從憤懣與好勝心中驚醒。事後冷靜回想,不論這個提問的動機如何,問題的內容本身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比較分析基因改造作物的利弊得失。我也從基因改造的方法與特性解釋了基因改造作物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可能對生態系與社會造成的風險。不過,同樣的內容,我本來應該要用開放的態度溫和地說,焦點才更能回歸到議題本身,一起討論的夥伴也才容易融入討論而不被多餘的情緒壓力所干擾,可惜我當時不夠成熟而犯下失誤。

經過這些年與夥伴共學的薰陶,以及在公眾議題討論中的成長,我開始認識民主社會對於多元意見兼容並蓄的這個核心價值,並且練習將這種開放態度內化在我們的教學之中。現在當面對到相左意見時,就能提醒自己用開放的胸懷與溫柔的態度來與夥伴共同學習,針對個別議題做細緻的討論。同時,我也開始坦然與夥伴表示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讓夥伴們養成「講師不一定是對的」的思考習慣,願意提出自己的所見所想,彼此吸收大家分享出來的經驗與想法。如此由全班一起創造的集體智慧,運用在課程與班級事務,讓本班在課綱規劃和成果展現上獲得很大的助益。

把自己當作不存在

談到議題討論,這正是另一個我在社區大學中要面對的課題。【生態面面觀】的教學面向既多而廣,且常呼應社會脈動,探討生態環境議題,因此針對特定議題的討論上經常會出現相對的意見。站在討論引導者的角色來看,這其實是難得的好機會,但我就是不擅長把握這些機會。

某學期的戶外課,本班走入都會綠地公園做城市裡的自然觀察,過程中我發現有一般民眾以人類零食餵食公園野生動物,就連班上也有一位新進夥伴取出零食餵食赤腹松鼠。既然帶領班級上課,確保班上夥伴遵守公園管理規範是我的責任,因此我當場先是低調地勸導該名夥伴停止餵食,隨後便思考著如何做相關的教學行動。當天課程結束之後,我回家寫了一篇名為「餵食行不行?」的長文,發布在班級LINE群組,論述餵食公園動物造成的動物習性改變、營養失衡、微生物滋生、公園生態系統結構受到干擾等負面影響,遠大於人心親近小動物所產生之喜悅的正面效果,並呼籲夥伴避免餵食公園與城市裡的動物,期望自己能多少發揮微薄的影響力改善餵食亂象。文章發出後過了不久,當天被我勸導的夥伴也發了一篇長文回應,表達贊成餵食公園動物的立場。他認為餵食動物為「善行」,並主張此善行的正當性凌駕於其他效應之上。有了上回「基因改造作物事件」的經驗,我這次不急著針對這位夥伴所寫文章中的諸多問題一一回應,而是先對其願意發表自己看法的態度給予肯定,並且希望聆聽更多班上夥伴的想法,鼓勵大家在群組中發言,期望透過多方討論,異中求同,收斂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結果發言的人數不如想像中踴躍,僅有數篇表示反對餵食公園動物的文章。最糟的是,原先主張餵食正當性的夥伴,在發過另一次相同論調的回應之後,就不再發表文章,後續也未在課堂上現身,也就沒有機會繼續對話。最終我還是失敗了,這把「討論餵食議題」的火炬沒有被成功點燃。

這個事件牽涉的議題包含「野生與非野生動物的認定」、「餵食行為的利弊與道德思考」、「餵食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做法準則」乃至於「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互動關係」。在國人普遍以和為貴的習慣下,要帶這種有明顯相對立場的討論本來就不容易。我本來有一個好機會可以針對「餵食動物」的議題引導班級夥伴討論,可惜我當時未能及早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出現,太早在班級中表現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一來便難再保有主持討論的公正性,而失去了帶動討論的先機,讓我深感惋惜。如果我夠敏銳的話,或許可以先壓抑住自己的主張,以中立的態度,就像自己不存在一般,引誘夥伴對這些議題進行討論,或許至少能讓大家更有意願發表看法,對這場討論的公正性更有信心吧。

雲端版的課堂

經過幾次試圖帶領討論的嘗試,我自覺對夥伴所提意見的精鍊能力實屬薄弱,這讓我在嘗試整合多位夥伴各自表達的內容時感到力不從心。光是要確認我對問題內容的理解是否與發問者所想相同,往往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來溝通。瞭解到自己沒有機敏反應的天賦之後,我轉而嘗試使用可以容許緩慢節奏的方式來引導夥伴發言。拜科技進展之賜,網路社群平台(例如LINE群組)成為班上夥伴在教室之外的另一個討論空間。

網路工具雖然缺乏面對面的現場感,卻也有許多獨特的優點。【生態面面觀】相當鼓勵班級夥伴發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觀察,網路群組正是非常理想的發表管道。夥伴們的影音紀錄、文字、繪畫等創作,更適合在網路群組與全班分享。若平時在課堂不習慣發言,或是在課堂時間之外思考出新的問題,也可以藉由非即時性的留言在網路群組上發表想法。【生態面面觀】的LINE群組因此匯集了相當可觀的自然觀察紀錄與問答集,這些資料的珍貴自是不在話下,而同樣可貴的是班級熱絡交流的風氣。網路訊息的交流一旦熱絡起來,便容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內容,需要群組中的成員相互建立風氣與共識來管理。【生態面面觀】抱持開放的態度,以生態學的觀點看待多元議題,原則上是接納各種內容的張貼或提問,也感謝群組夥伴的愛護,讓該空間保持良好的討論環境。此外,網路上有許多很好的學習資源可以分享,甚至網路流傳的錯誤資訊也可以是現成的教材,讓夥伴找圖文破綻,藉機複習課程所學,並應用於生態相關媒體資料的識讀。例如本班群組也曾出現網路上所流傳「這就是『寶塔花』或『瑪哈默鲁』,西藏特有的吉祥花,每400年盛開一次」的照片貼文,當時我們把握機會,運用在歷年課程介紹過的植物學、生態學與生物地理學等知識,引導夥伴融會運用這些教學內容,辨認出圖片中植物的真實身分(當時看到的版本是北美洲的巨人柱仙人掌),憑靠自己的力量找出流傳文字中不合理的敘述,發現美洲的植物不可能成為西藏的特有種,而破解這則不實消息。由答案公布後的留言來看,班上夥伴對於該次的成功感到十分滿足呢!

想知道答案?先來場遊戲!

雖然回應班級網路群組上的提問需要額外花費時間,但我們講者團隊相當樂見群組變得更加活絡。團隊起初沒有刻意做「經營」,但在幾次的嘗試中意識到,某個方法似乎能增加夥伴討論的趣味。此方法的靈感源自一種名叫「海龜湯」的推理遊戲,使用的契機為夥伴詢問所張貼照片中生物的名稱時,或是群組中出現的網傳錯誤資訊中有可判讀的破綻時。通常我們會直接回答名稱或是破解錯誤,但如此輕易地提供答案略顯無趣,因此偶爾會先賣關子,慢慢地給予提示(例如:基本的外型觀察、是否有懷疑的答案&為什麼?是否有覺得相似的生物&為什麼?附近的狀況可能是在哪種生態環境&為什麼?),讓夥伴們勇敢去猜,再一步一步整理他們猜到的好線索,帶大家逼近解答。雖然需要花點心力,然而過程中產生的趣味,以及夥伴們與相關知識之間深刻連結的建立,讓我們覺得相當值得。

各顯身手的舞台

除了共同解題之外,社區大學還有讓夥伴們集體合作的大活動:「公共參與週」與「雙和生態嘉年華」。每次大活動的籌備與舉行,都是【生態面面觀】全班團體合作的重頭戲。講者團隊會與班級夥伴開多次會議,討論展演內容的定調、事前準備的方式、各項分工的期程、各自任務的分類或認領、活動前的訓練與驗收、活動當天的輪值等細節。講者團隊作為支援的角色,整合全班意見設定主軸,創造班級夥伴動手的機會,並提供知識或技術上的協助。通常講者團隊也會準備至少一個可行性高的備案,如果其他班級夥伴最後沒有想法的話,就可以提出這個備案作為基礎,給班級夥伴參與修改,使之更加完備,如此可以減少活動開天窗的風險。我們在設計時,會配合各位夥伴的特質,針對夥伴有自信的強項,給予他們拿手的任務。以現場解說配合遊戲參與為例,請喜歡寫文章的夥伴負責撰寫解說文稿;請喜愛攝影的夥伴提供美麗的生態照片以配合文字解說;請喜歡與人聊天的夥伴為訪客進行生態解說或帶領訪客參與遊戲;請喜歡做手工藝的夥伴設計製作遊戲道具,讓每位夥伴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團隊所需要,而對自己做出的貢獻感到自豪。

我們會在每週的課堂撥出一段時間進行籌備工作,甚至將活動與該學期的課程內容結合,在教學的同時也一邊完成籌備。以某學期公共參與週的「香料之夜」活動為例,當學期的課綱有一個主軸為植物學研究工作,我們就把其中的「植物標本製作」與香料之夜活動結合,由講師協助從森林、農田與校園採集具有香氣的植物,或由夥伴自行準備喜歡的香料植物作為材料,學習如何像植物學工作者一樣製作植物標本。夥伴們親手壓製、整理、固定到台紙,以及填寫採集標籤,經過幾週的努力,每位夥伴都有一份自己親手做的香氣植物標本能夠在活動上展出,並且與訪客分享關於所做標本的點點滴滴,還能讓訪客聞聞看標本的氣味。這項教學活動也不意外地成為了當學期夥伴印象最為深刻的課程內容。

大型活動可以增加夥伴之間的溝通,以及在活動會場上與社區民眾的交流。其實當大家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許多教學目標就一一達成了,而且效果可能比我們單純講授還要顯著。而全班群策群力從頭到尾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更是讓參與者無比滿足。

豐收與育苗

完成嘉年華活動之後,就進入學期的尾聲了。【生態面面觀】有個在最後一週加開「期末同樂會」的傳統(直到因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暫停)。這是在課表之外自由參加的小型派對。班級夥伴一邊分享食物,一邊輕鬆閒聊,主題不拘。講者會帶夥伴回顧當學期歷程,試圖找回深藏的記憶,藉此探問教學成效。也乘機瞭解夥伴對課程的期望,為將來的課綱提供想法,也會預告下一個學期的課程綱要。最後大家感謝彼此的付出,互相約定新學期再見,本班的一個學期在此就告個段落了。

野人獻曝

承蒙社區大學行政夥伴鼓勵分享班級經營心得,我經驗尚淺,謹能概述本班級的教學模式,以及大致整理個人淺見:一、人的名字或綽號是很神奇的,先熟悉地稱呼夥伴,雙方很快就能增加交談、成為朋友,一點一點之間的連線逐漸增加,可以讓班級凝聚;二、讓班級夥伴習慣以平等的關係來與講師對話,取代早年學校中的權威感,可以促進雙向的溝通;三、找機會讓夥伴妥善發揮個人特長,也不須勉強自己或操之過急,只要能引導夥伴多表現一點,對講者與夥伴而言都算是成功;四、班級經營需投入心力,如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相助,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長遠。

一個群體的凝聚需要時間,【生態面面觀】雖然是小眾班級,卻仍能經營至今,主要依靠夥伴之間長期建立的友誼。作為講者之一,我所能做的只是遵從本心,提供好的課程內容與學習環境給參加的夥伴,再來就是隨緣發展了。社區大學各個班級都別具特色,吸引著興趣相投的民眾前來參加。祝福大家都能在共同學習的路上找到好旅伴。

相關文章

開發身體原舞力_02
2024-07-09
舞動身體 ‧ 遇見生命的原舞力
陳亮萌_16
2023-12-21
歐式經典美食-教學經驗分享
羅雅軒_01
2023-12-20
動動手動動腦一起玩線手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