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何發生轉變?

台灣身心、壓力等現象觀察
我原是商學背景的人,因著生命的變動,體驗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及效益,因此一腳跨入諮商輔導領域學習,先是參與了民間團體辦理的培訓課程,爾後又一步一步的參與各種訓練,2019年則來到永和社區大學,以「拾回我自己~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為題,開始了相關的課程。
初入永和社大之際,曾經在網路搜尋了台灣身心壓力相關的調查資料,當年的數字顯示台灣人身心壓力呈現逐年升高的現象。2020年,疫情來襲,2021年更進入三級防疫狀態,或許因為這些社會的變化及疫情因素,有更多關於台灣人身心壓力的報導出現,例如:康健雜誌2021年05月號,指出10年來國內使用鎮靜安眠藥的人數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用藥人口來到381.5萬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夜裡輾轉難眠,需要藥物協助入睡。此外,近四年來,全台情緒專線進線量逐年增加,尤其2019年至2020年,進線量增幅最高,以生命線為例,增加幅度達20%。
天下雜誰690期(2020年01月)及聯合報系元氣周報的報導則提到:據健保署統計,2018年台灣因憂鬱症就醫總人數超過40萬人,其中又以45到64歲區間為最多,高達16.4萬人,佔憂鬱症患者整體近1/3。
中壯年憂鬱人口最多,青少年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數字中指出:台灣15至24歲自殺人數,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自殺通報人數也從2018年4905人上升到7991人,增幅62.9%。且近年來的憂鬱症患者出現年輕化、自殺傾向更高的問題。在心理諮詢服務電話1925專線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自殺傾向接近30%。
因為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台灣社會上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正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而近期的社會事件,不僅使人心中感到不安,精神疾病被污名化,也造成身心症患者壓力更大的情況。
在社區大學,可以如何面對上述社會問題?尤其當社會整體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尚且無法改變之際,如何透過個人、社群等力量,一起來調適和面對,就成為進入社區大學後,另一個讓我關注的焦點。
在社大正在做的事情
2019年,來到永和社大後,先是以「拾回我自己~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為題,開設了夏季班的課程,利用五堂課從:「我是誰」、「我有哪些資源和限制」、「對自我的情緒、價值觀覺察」,以及「生命中重要事件及影響」等面向,做第一次的課程嚐試。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認識到自我覺察、情緒探索與辨識的重要性而來,但也確實在調查了台灣身心狀況後,看見社會議題而更加認知這件事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上,也試著把社會議題的關懷納入。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以下整理社大教學近三年的經驗如下:
一、以冰山系統為主軸的教學設計
人的系統,分不開認知、情緒和行為,當外在事件來臨時,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背後則帶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也因此會做出不同的因應策略(行為),當然,背後也有著個人內在的期待與需求。
為了讓成員能好好理解自己,如何認識、覺察情緒,成為這門課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過程當中,曾經透過知識理論的方式,讓成員明白何謂情緒、情緒的功能、情緒種類、情緒的特徵⋯⋯等,同時也試著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引導成員體驗情緒,甚至把情緒擬人化,成為對話的對象。
因為要讓成員體驗情緒,利用牌卡、藝術媒材等方式,就成為教學中常會使用的工具,甚至,有時候也會透過身體的行為動作,來協助成員去感受情緒。例如,以薩提爾的應對姿態來引導成員去感受內在狀態等。

此外,價值觀的探討也會在課堂當中出現,可能是以價值觀拍賣會的方式進行,也可能是藉由一個故事之後,由成員來選擇個人的喜好並且做討論,甚至有時會引用心理學中的ABC理論,設計活動協助成員明白認知和情緒之間的關連。不論是怎樣的設計,目的都是要扣連「認知-情緒-行為」這三個面向來處理。
二、以關鍵字為主題的探討方式
除了以冰山系統做討論之外,在課堂中的另一個軸線則是抓生命中的關鍵字,例如:食物、受傷、挫折、童年、家庭⋯⋯等。
人的生命中,總是有許多許多的故事,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出生至今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有過什麼挫折?曾經受過哪些外在或內在的傷?童年對現在的自己留下哪些影響?記憶中最想念的味道是什麼?⋯⋯,每一個面向都是可以訴說之處,也都會回扣個人內在的認知與情緒、外在的行為反應。
以2021年,社區一堂課「記憶,如果有滋味,它是什麼味?」為例,當時想透過「飲食」來觀看背後關係的連結、文化變化等面向。雖然後來又再度因為疫情取消,但我仍然在社團內部推動了,藉著成員彼此訪問,增加雙方的熟悉感,藉由數回合的課堂分享,讓每個人的飲食故事勾動其他人遺忘的部分,同時試著梳理出不同年代下,飲食這件事的變化。
對於大部分成員來說,談起食物,總先聯想到家,想起童年的滋味,或者青春年少時的街坊、友人記憶,另一個層面,卻也看見台灣社會的變化,由早期的醬菜車,到如今超市裡罐裝醬菜,又或者屬於男性同胞才有的當兵滋味⋯⋯,透過每一位夥伴的分享與呈現,疫情期間,我們也在線上共同品嚐了非常豐富的拼盤滋味。

三、溝通與對話的練習
一個探索內在的社團,如何具有公共性?是我時常問自己的問題。
之前曾經看到友善長椅計畫的介紹,因而給了自己一些方向,但是,以成員的流動性,加上個人能力、限制、主觀認知(同理他人之前,得先學會同理自己)等因素,要如何走到那個位置,似乎是一條長長的戰線?
後來,我其實也稍稍轉換了方向,如果不以社區為著墨點,而以社團的成員為主體呢?如果,成員都能懂得如何好好和家人、朋友、甚至同事對話,是不是也是另一種助益?
因此,在課堂結構裡的第三個面向,則是以「傾聽」、「同理」、「對話」為另一個軸線。課堂中同樣會透過知識觀念、影片等方式,在認知層次上處理,同時也會回到實際的操作,練習傾聽、練習以冰山系統去理解他人可能的認知或情緒為何、練習反應情緒等,種種的操作無非是想讓成員直接體會被同理時,是什麼樣的感受,又可以有什麼樣的方式去同理他人。
四、社會議題的關注
出於個人對於敘事治療的喜好(另一個是藝術治療),在上述三個教學主軸之外,我也會嚐試把敘事當中的「社會建構」帶入,把一個被主流社會標籤為有問題的人,透過不同的支線來打開我們看待人的眼光,同時也試圖在過程當中邀請成員去看見關於自己的部分,那些可能不那麼符合主流文化價值,但又真實存在於自身的故事,意圖讓成員也能練習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除了課堂當中的努力,另一個部分則透過不同的主題講座,如:「多元家庭」、「精神疾患」等主題設計公共論壇活動,透過不同講師的分享,讓我們打開視野,去看見在這些”被標籤”的人身上,其實也和常人一樣有夢想、有渴望、有情愛,也有需要面對的生存壓力⋯⋯。「因為人總是對陌生事物會感到害怕,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就能試著用不同以往的眼光看待,也找到合適的應對方式吧!」,這是在這樣的設計之下,意圖達到的目的。
五、課程內容之外的設計
除了課程內容與架構的設計,像這一類需要打開自己去整理、分享的課堂,「安全、信任」的環境就變得比一般課程還要重要,但也由於社大成員並不若一般的小團體(人數少、週數不長、成員流動性低),除了要拉長時間來換取安全感、信任感之外,不斷提升彼此的熟悉度,課堂之初即建立相關的約定(規範)等,就成為這一門課另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剛進社大開課之初,由於人數相對少,比較能以接近於小團體的形式帶領。小團體和課程,有什麼不同呢?最大的差別在於因為成員少,大家時常可以圍坐一圈,共同聽到他人的分享,我自己也能聽見每位夥伴的敘說,並且在過程當中或同理或提問的方式做引導,因此,成員彼此間的連結與熟悉度相對深。
當課堂人數增加,像這樣的深度連結勢必也會跟著變化,因此,後來的形式開始轉分組方式,並且因應每期人員狀態做混合式的彈性處理,例如:舊成員引動新成員,又或者小組經過數週後再拆組,甚至會因應當天出席人數指定分組的方式。
從個人觀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由舊成員的開放引動新成員的安心,同時,藉著熟悉度達一定程度後,再打散的方式進行。當然,過程裡,我仍然得接受很多時候不一定照當天課堂設計好的劇本走,當下的彈性、應變,也時常考驗自己,此外,像剛進社大之初那種緊密的團體氛圍,也勢必調整期待、拉長時間,才可能建立。
六、社團公共性的思辨
生命故事的社團,不同於其他向外的開展,是一個更多向內在探索的社團,做為這樣一門課,到底可以如何回應公共性這一題呢?
除了以議題帶入做為公共論壇外,在回應社團公共性的部分,我也開始嚐試搭著社大每學期的重要活動,如:社區一堂課、社團交流、生態雙和嘉年華,帶著學員一起討論要如何準備。
以去年生態雙和嘉年華為例,除了在社團中邀請成員做分組,分別準備不同的活動項目外,也邀請成員可以提供二手物品義賣,並且共同決議將所得扣除成本捐款給精神疾患家屬團體。還記得嘉年華那一天,雖然下著雨,但是看見成員輪番上陣,邀請路過的朋友參與活動,也參與義賣,很是感動,最後我們募得了六千元(扣除成本後金額),數字雖然不多,卻也讓濕冷的寒冬,多了一份暖意。
這樣可以視為公共性嗎?公共性應該有不同樣貌才是吧?一直到最近,籌備和參與完「在社大中如何關注人的內在生命經驗」交流分享會後,我也開始有更多的安定感。我想,相對於大部分向外的活動,在向內探索的社團裡,如何好好整理自己,讓每個人有空間和能力回應外在世界,或許也是另一種公共性的展現。
因為,當一個人有足夠的空間和能力去善待自己、回應社會,或許,社會上因情緒而擦槍走火的事件、因認知不同便產生對立衝突、甚至鬥毆的事件,能夠因此少一些,而更多地讓每個人看見並帶著自己的獨特性,與他人好好對話。
反思在社大做的事回應了個人目標及社會關懷的哪些部分?
回到當初的命題,在社大裡做的這些事,是否達成了當時來到社大的意圖?
因為想要處理的是生命的議題,雖然我能清楚自己在努力的方向,卻又發現其實很難回答到底至今這些努力產生了多少效益?也可能因為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走在其中而不知到底產生了哪些幫助時,也會讓我有疲憊感出現,怕自己花了時間和心力,卻像石頭扔進池子裡,惹了一池漣漪,卻什麼也沒留下。
感恩2021年,因為要做宣傳影片,故而邀請成員協助書寫參與社團至今的收穫,我才得以看見,原來這一路走來,也慢慢地在成員心中留下了些什麼。以下是學員回饋的內容(匿名處理),謝謝有他們的回饋,也回頭幫助自己有動力可以再走下去:
成員A:
剛開始選擇這門課的時候,說真的我並沒有認真的去看學習內容。我只是單純的想上課,喜歡上課,喜歡聽同學分享人生故事經歷等,只是覺得或許能找到同溫層。
後來,開始上課一直到現在,我覺得自己的心態在慢慢轉變,以前的我會一直糾結在”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為什麼自己的付出會那麼卑微?”這許許多多的為什麼讓我憤世嫉俗,也讓我除了工作阻斷了所有跟外界的聯繫。
現在,我還不能說自己完全的釋然,不過我至少學習到我得先理解自己、跟自己對話才能再進一步。雖然還是需要三不五時的提醒自己,至少至少,我現在比以前多愛了自己一點點!
成員B:
其實,我們最常相處的人是自己;但是最常擦肩而過的,也是自己。如果想要找個空間認識、整理自己,但是可能還不到專業心理諮商的程度;我想「生命故事」社團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喜歡小媗老師跟大家的多次提醒:「記得分享時要先照顧好自己,如果還不想講的,記得可先有所保留。」的確,要由「安全安心」的氛圍出發,才能在每一次的分享中踏實而有所得,並且看到相互的具體成長。
其實,分享生命有多元的媒介可以運用,像是牌卡、書寫、塗鴉、圖表、影片、文章、音樂、信件等,這些都是課堂上所體驗過的。可以超越框架,可以突破門檻,就是自然而輕鬆的和當下的自己,及一同交流的同學們相遇。感覺上越是無隨遇而安,越能有所得著。因為,生命故事,其實就是每日生活的拼圖,所以該是最坦率的流露才是。
因為疫情蔓延,這個應該以「實體互動」為主軸的課程,也必須因應實際狀況,搬到線上以「視訊互動」的方式進行。看似受限,實則是更多元的延伸。像是曾經實體玩過「人生大拍賣」遊戲的我,頗訝異這遊戲也可以在線上完成,也同樣可以在線上交流其背後「人生價值觀」的部分;其實分享真的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下進行,也可呈現不同的風貌。
有一些課程中的學習,我會嘗試在另一個社團的小活動帶領中。像是瓦磘溝願景社中每學期末的心得發表,因為需要上台,所以有多數同學會有恐懼排斥感,那次我靈機一動,跟小媗老師上課用過的「微光隱喻卡」,請大家先選擇一張跟當下心情最match的圖卡,再進行延伸分享。當時大家頓時變得感性了起來,也似乎找到了情緒的出口,上台的壓力一掃而空,每個人都將感觸娓娓道來。
「管他鉅觀或微觀、主流非主流、完整或拼湊,生命,經過適度的整理和分享,生命的視野更形寬廣,人生的答案也呼之欲出。」這是我曾經在一篇文章寫下的文句,恰巧也可成為「生命故事」這個社團的參與註記。
我想,當我們願意在「生命故事」中面對自己,關心他人;無論環境如何動盪,「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將是我們可以期待和擁抱的內在狀態,謝謝小媗老師和每一位真心分享的伙伴們!
成員C:
每個禮拜一晚上可以和老師同學在一起聊聊,令人覺得很期待。
老師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關注自己內心的時刻,透過活動和問題的引導,我們可以思考平常沒有想到卻是自己在意的議題。有時從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點,透過自己的陳述與同學的討論,有時生活中的困擾自然而然有了答案,有時則是同學集思廣益,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向。
在聽取同學的生命故事中也讓我們打開一扇窗,看見生命的相同與不同,在看見別人的故事中無形地也解決了自己生命的難題,或療育了自己。老師的帶領,既溫暖又貼近,我們可以安心放心的開放心裡脆弱真實的那一面,真的很感謝認識了社大這門課,也謝謝同學及老師的陪伴。
成員D:
疫情宅家期間學會了用Google meet ,與大家一起上課對話很開心!對話可以用言語/繪畫/歌曲互相回饋分享特別暖心,也藉機學自己不會的新歌;同學們真誠地互相訪談記憶中的食物,表達生命中遇到的人事物著實令人動容;透過100項事物選擇有助對斷捨離的反思;在「價值觀遊戲」中討論想法,也能進一步看見自己和同學看重的價值,彼此了解也更多些!感謝老師一次次用心設計課程讓我們細細咀嚼回憶許多人生故事,雖疫情不能見面上課,但能線上學習獲益良多!
透過成員的回饋與分享,我看見每位夥伴在過程中也都以各自的步調學習著如何自我照顧、學習著覺察與安頓自己,並且因著人際連結而減少孤寂而存在,這些,或許只是一小步,卻也開始了那一步。
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一條旅程
「用生命書寫、用生命繪畫、用生命陪伴生命。」是我給自己類似於座右銘的一段話,也是致力實踐於生命旅程中的指標。
雖然一路走來走是充滿許多不確定感,但我依然記得那一日,籌備與參與不同社大、相同類型講師的經驗交流分享會後,看見不論資深或資淺的老師、社大工作者,都一致地認同像這類課堂之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性,讓我更加確信這件事是重要的。此外,不論每個人用了什麼樣不同的方式進入,不論彼此是以感性或理性方式處理,成員的轉變都是一步又一步地,沒有辦法速成,卻也會因為有了連結產生溫度,而使一個人能更安然地把自己放在社會的位置之中,穩穩地前行。
在「生命故事探索與整理」社團裡,以冰山引導,由事件回看引發自我的認知、情緒、期待、需求依然是主軸,至於方法上則可以是讀書會、可以是繪本結合藝術、也可以是更多地交給成員,藉著分組、討論、站出來帶領等方法,不論是什麼方式,藉著體驗,發展出更多個人覺知的部分,仍是重點。只要方向沒有偏,在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調整,並且不忘記面向社會的關懷,我相信,總會影響更多更多的人,總可以讓更多地生命陪伴另一個生命。
我是這樣衷心地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