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為什麼要辦社區大學?幾年前撰寫(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一文時,我曾提出︰探討根本問題(學術課程)、發展公領域(社團課程),及充實生活內涵(生活課程),作為規畫社區大學課程的經緯,目的在於重建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world view),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從而為公民社會鋪路。
重建人的世界觀,不能是外加的,尤忌透過灌輸或宣導。它必須是內發的,但內發不能仰賴空想與冥思,而須依靠外造的環境。社區大學正是要塑造這樣的一種:人與人、人與世界密集互動的環境,促使成人重新去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紐帶關係,進而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不會是非黑即白的,不會是泛道德的。它必然是多元辯證的。因為世界的本質是多元而辯證的,透過了解真實的世界而重新認識自己的人,必然不肯再附合泛道德的單一價值,而會創造性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判斷。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才能通達世情,保有寬容的心,又知所堅持。
任何創造性活動,都在暗示生命的意義,正面肯定生活的價值。社區大學的生活課程,舉凡編織、繪畫、吟唱、演劇、木工、陶藝,到從身體去解放自己的舞蹈,皆「有助於」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從參與周邊的公共事務開始,讓自己溶入有別於謀生的社會活動,去探索社會的構成,也是重建世界觀的起點。
但更關鍵的是,人必須直接去思索世界的根本問題,把眼前的生活創造與社會參與,提昇到較高的哲學層次。後者便是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主要課題。
台灣人民一向缺乏歷史感,而知識份子自外於大社會的現象尤其嚴重。(相關的分析我在〈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一文中,已有說明。)這種斷層,主要源自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戒嚴。社區大學不是一般由知識份子在教育民眾的成人學校,而是知識份子與一般人民相互啟蒙,雙向交流經驗的場所。但台灣社會除經濟領域之外,迄今仍是封閉的。對自己的過去隔絕,對外面的世界茫然。整個社會亟待成長,不只對眼前及周邊的生活要重新發掘它的意義,對現代世界重要而根本的問題,更須深入而批判的去探討。例如反覆探討︰
1. 戰爭與和平
2. 經濟與環保
3. 個體與集體
4. 自由與安全
5. 創造與學習
6. 自然與文明
7. 化約與複雜
8. 科學與玄學
9. 專斷與多元
10. 宰制與解放
諸多議題的辯證關係。學術課程尤應擔負起討論這類根本問題的任務,但呈現問題的方法最忌落入單元思考,貧乏無趣的主觀論斷,而應在不同課程中提供豐富、多元、深刻而生動的資料(如書籍或影片等),讓學員溶自身於其中,去體會摸索,討論思辨。探討這些根本問題的過程,正是人重新作「自我創造」的過程。人只有了解世界,才能了解自己。舉例來說明:在兒童文學的課程中,我們不只是藉由繪本與童話重回童年,欣賞兒童的可愛,同時應探討兒童世界與大人世界的異同,了解兒童如何成長,如何看待世界。這時我們必須回去追憶自己的童年,誠實的去重塑自己的兒時,在不斷轉換大人與兒童的不同觀點中,去探索創造與學習、自由與安全、依賴與獨立、理性與想像、分析與整體、這類深層的問題。由此回來重新檢視大人世界的主流觀點。
我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一文中提出,台灣社會目前最嚴重的兩個問題,是擴張主義與菁英主義。事實上,兩者的基礎都是工具主義,我們把世間萬物,包括把人連同自己都工具化了。工具主義使人與真善美漸行漸遠。當社會步入豐裕階段,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是人從工具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根本途徑。
社區大學是一個孕育每個人新世界觀的最好場所。在日常生活中,人也不斷會想些問題,修正自己的世界觀,但日常生活與現實利害糾結太深,人無法平心靜氣,回到根本問題去重起爐灶,思索自己與世界的深層關係。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便在於提供一個思辨討論,密集互動的環境,使每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當社會眾多成員重新建立起「屬於每個人自己」的世界觀,重建社會的新文化與新新秩序,便是不言而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