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拉扯─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自我定位

前言
一、進入社大的初衷
在2010年投入繪畫教學前,我是從業10餘年的視覺設計師,領薪水的同時從事創作,因個人創作的時間逐步被工作壓縮,進而思考脫離上班族之後的人生規劃,當老師最初只是諸多選項之一,而且報酬還是最低的!不過總是天真浪漫的想:教畫畫,就會跟喜歡畫畫的人相處在一起!工作與人生都在談藝術多棒。當然,很快就明白不是這麼一回事……各種拉鋸真實上演,這即是本文標題「角色的拉扯-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自我定位」想探討的方向;學生下課會回復原本的身份,但老師下課離開教室卻難以回歸自己,成為日復一日的消耗。
二、當老師有夠難…
最初從創作者轉換成老師身份時,有很大的牴觸。藝術創作非常自我、不需管旁人看法,也不扮演解釋創作這件事的角色,總之沒必要對外溝通。多數藝術體系裡的創作者(教師除外),跟一般人聊藝術會頻率不通,意興闌珊是必然的。藝術與常民的距離越拉越遠,越遠就顯得越崇高是個現實心機。進入社大後發現老師是扮演橋樑的人,要用常人語言來表述,理論與學術語言完全使不上力,有一種自廢武功的感覺。且需謹慎留意講出來的話,是否合乎常規禮數,不要造成學生的玻璃心破碎……譬如面對很差的作品,本我會說”根本垃圾!”,但老師身份的我會說”如實表現當下”。兩者間的調整,只能樂觀地看成是個人修養的進化,而不是精神分裂。
不過,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也發現藝術體系狹隘的地方,以及菁英藝術思考的荒謬,當我願意放下這些主觀認定,內在自然能有更大的包容去看待垃圾一樣(?) 的作品,並真誠友善的與他人對話。
畫畫可以教,創作能教嗎?
多數人會覺得學畫畫就像是學英文,從ABC學到文法,有明確的進階過程;且坊間畫室的術科教學,也有分步驟,按規範不要出錯並有效地完稿,如此完成一張畫。但創作講求放棄既有的步驟,亂弄與實驗非常必要,只有突破才能開發新的可能性。於是蠟筆班沒有示範,是用投影片講解一個主題,便讓大家自行發揮。出的練習題目相對非常奇怪,像是:魷魚切一半、A+B、形狀+繞來繞去、呼吸……試圖讓同學搜尋不到任何資料(手機上網)來照著畫。
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但教學上面臨的難點,是一般人不習慣自己發想、不敢表達感受;同學長年被訓練按部就班,新生初來壓力很大,常會過度詢問”這樣可不可以 ?”、”這樣對不對?”,要在每一步驟都得到肯定後,才敢做下一步動作。舉例:請同學畫自己喜歡吃的一道菜,頗為單純的題材,不少學生卻卡在”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討論後理解,許多家庭主婦一直以來幫公婆、老公小孩煮食,長久忽略自己喜好,最終變成沒有感受的人。另外,同學不好意思表達”真實”,會擔心自己好像”吃得很差”?,比不了其他人的大魚大肉…。於是我換而先說自己中午晚上吃了什麼、小時候家裡煮什麼……就是個普通生活;藝術應該表達的是真實的自己,這是尋找自我感覺的第一步,再來才能透過創作表達。此外,畫出豪華料理來表述自身優渥的同學也不少,這類同學通常偏向表達正面,而避開負面情緒,也是個有趣的課程觀察。

一個班級裡,資深學長學姊的存在非常重要,即大家看似淡定地畫著奇形怪狀的東西……沒有人大驚小怪。這樣的氛圍有相對穩定的作用,新生會慢慢習慣創作本該就是自由發揮的狀態。
但是,學生需要再更久的時間,兩年三年……才能逐漸理解自己的步調、個性與習慣,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繪畫風格。這個發展的時間頗長,許多學生會中途放棄,尤其面對頑石,老師的信心也會耗損,開始懷疑自己的方式是否只是個理想主義者的浪漫?這就是下一個章節用時間軸來對應教學狀態的原因。教學方式需要時間驗證,學生的回饋是個對應。老師與學生是”共進”關係。
時間對應過程
一、成長/放棄 (前三年)
關於老師的成長期:
1.起點與定位
社大的老師會被邀請參加各類活動研習,這對新老師來說是重要的進修,關鍵是尋找自己在教學上的定位,以及共識的建立,重點並不在於吸收教學方法,畢竟老師們很快就會找到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第一次參與全國社大講師研習,有五位不同專業老師分享經驗,說真的一開始聆聽並無感受。因為大家偏重報告績效,會避開討論問題與困境,成為一種不痛不癢的成果發表。直到最後一位老師上場,自稱電腦老師……我心想完蛋一定非常無聊。但他開始分享教學生使用網路的意義,是透過人際脈絡變成一個知識網,而這個串聯是改變體制內想法的起點,個人微小的力量的匯集…(一種地下革命分子的態度)。聽聞非常感動,這樣的”電腦課”不可能在體制學校內開設的,而社區大學竟有這樣的老師存在,給予老師的空間很廣啊!是能給予機會實踐的。日後我參加各種百般無聊的研習,仍會心懷期待,因總能聽聞幾位老師的發言,讓人覺得在此群體有機會跟進並成長。 (P.S上述是苦勞網版主-孫窮理老師)
2.互動式教學的演變
最初投入教學時,自覺新的方式一定可以引起廣大迴響……但馬上卡關。我認真以為畫畫課,老師沒有示範畫給學生看,是合理的。升學補習班老師才示範,因為那是考題破解大公開。社區大學學生又不是要考美術系,需要什麼標準步驟?出個題目就可以讓大家自己畫了。於是第一堂課出了「風」這個沒有形象的主題,並解說希望大家表現抽象的、流動感、漂泊、想像的線條……云云。但同學們直接手機google「風」,然後說”老師妳畫這張給我們看”。很不容易說服大家自己畫,不過多數人仍偷看手機圖片畫(偏具象),約有四分之一可以憑空來畫(偏抽象)(也可能手機不能上網?)。但似乎有可行的空間。

課後馬上覺悟,大家腦子空空就只好依賴老師(或手機),如果要堅持沒有示範的方式,勢必要設法引發大家更多想像或感受。便思考是否讓同學看很多圖像、畫作或影像,激發視覺思考後再動手畫。於是便開始了整理主題資料的備課模式。時隔5年後的2017年畫同樣的主題「風」,理解教學內容(投影片)的同學,雖仍會有樣學樣地模仿,但幾乎都可以投入自身的”感受”表現抽象。

準備資料首先的難題,是類型的多樣與特殊性。考量學生個性不同、創作方向不同,該吸收的資訊就不同,資料就該有不同屬性,有斯文也有誇張的。而且就算學生把資料拍照下來,也要很難照著畫,相對會是非常有個性的畫家作品或圖片,難以模仿,並儘量避免寫實與主流意象。若要著重觀念引導,勢必在準備資料上要下功夫,費心費時。但總算克服了畫畫課”示範”的必然模式。
關於放棄期:
1.自我懷疑
既然認真費時準備了上課資料,那似乎讓內容持續循環才合效益……但三年過去,第一學期就來上課的學生竟然還在(?) ,如此就不應讓學生重複同樣課程內容。但此時備課的時間已遠遠超過預期,光主題變換就幾乎想破頭,非常吃力。教學的第三年產生了”乾脆來示範好了”的念頭,覺得讓同學照著示範步驟來畫可以輕鬆很多。以及”所費時間換算酬勞實在太低”的設計師計價機制啟動,認真地評估個人的職涯發展……。

2.無止盡推著巨石的薛西弗斯
前三年的舊生尚未累積到一定比例,學生以流動的新生為多數,老師被重複的問題”我不會我不懂”、”這樣可不可以”…. 持續消耗,深感這是個無間的輪迴而喪失動力。此外,老師沒有示範即沒有標準,大家自由發揮便產生不同方向,10個同學便需要10個指引,當新生人數多的時候,帶領非常吃力。
這兩項問題在前三年是無解的。因為任何教學法都需要時間驗證,方式沒有好壞,而是要找到適合的學生。擺渡人要看淡上船下船。
3.紅牌不是人人可當
菜鳥老師面對老鳥學生,一直會聽到各種建議:老師妳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其他人都如何如何、大家都這樣做啊……我一開始想說既然大家比我懂那就從善如流。但自身懦弱不斷配合的結果,就是把心神耗盡。很多的理所當然其實頗有問題,例如:第一堂課讓大家自我介紹、最後一堂課班級聚餐、期中舉辦活動聯繫感情、選一個好班長讓妳上天堂、大家要互動聊天關心,同學感情好有助續報率……。看似維繫班級情感的方法,其實都沒有回歸到課程本質”如何讓同學在創作上精進”。日後我取消全部交際活動,甚至不選班長,只強調繪畫專業部分,班級仍維持住了,同學透過畫畫反而更緊密的連結。前三年的焦慮,現在看來根本自尋煩惱,後續的演變於下一章節紀錄。
但若採取放棄交際模式,就要自行認清本班不會變成熱門班級。大熱門班級的老師勢必在個人魅力、教學專業、關係掌握……都十項全能。若老師想要捨棄其中幾項,其實是可行的,那就展現自己的強項。技術很差的老師但能帶給學生歡樂……也未嘗不可?老師要學習準確評量自己。既然知道畫畫的人,類型屬性較為靜態,與歌唱舞蹈的活潑外向不同,相處模式就不要硬套同一標準。
二、回饋/搖擺 (三~五年)
1.事不過三
新手教師很容易熱血過度,一股腦把自己的已知往學生身上倒,並相信眾人與環境會因自身努力而改變(非常之偉大…);問題是,我沒有問過學生是否樂意?只覺得對的事就該這樣幹……但學生顯然並不想理會過嗨的老師。
事不過三,以各班會參加的雙和嘉年華為例。前三年因為老師學生都充滿新鮮感,幾乎全員參加,但到第三年便發現學生叫不動了。我思考其中產生落差的因素,有一項反省是自己不該用人情壓力來綁架學生參加。我不自覺把老同學當成志工,要熱血付出、顧攤位帶活動…….當然很累又玩不起來。於是後來採放任模式,只宣達事項而不詢問參加意願。發現同學反而比較會”路過”,或無聊就過來市集走走,出現率反而增加。但此做法對校方來說,就會是一個裝肖A的班級……(回復表單上永遠只有老師+人頭班長+不知所以的內容)。
這就是產生搖擺的原因。老師只在想自我實踐,但忽略了真實的對話,與學生關係搖搖欲墜。於是我不再大聲疾呼,我老實詢問同學的感受想法,便聽到真實的回應 (至少不再是”活動好棒喔但我當天有事”的客套話)。這個信任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創作,互動式教學需要信任老師指引的方向,大家誠實對話,畫出來的作品就不會遮遮掩掩,流於表面形式。
2.最大的包容階段
蠟筆班有個較不常見的現象,就是會有特殊生。至今13年教學生涯,歷經約12個特殊生,包含自閉或亞斯、智能、小胖威利症…(尚不含肢體與心理狀況),有些目前仍在班上學習。可能因近年興起”藝術治療”概念,於是民眾想找個地方學藝術。蠟筆班是開放式的互動教學,沒有單一標準,便看似簡單輕鬆,隨便畫畫老師也會說很棒(???),後來這個態度也有調整,但教學三~五年階段剛好是包容度最高的。原因分析後很單純,前三年教學邏輯還未上軌道,老師引導任何人都非常生澀笨拙…連特殊生都看不下去,覺得老師太無用,很快就會離去。任教三年後能力提升,各類學生會感覺上畫畫課似乎有點效果。而我也認為藝術是平等多元,只要如實表達自我都很棒啊,相對此階段接納度最高,來者不拒。
但同樣問題事不過三。包容狀態持續三年左右,便被課堂上的紛擾榨乾,而深深思考,我想走的藝術教學路線,該是普世親民還是精準專業?這個問題現在回頭看,其實不是個選擇;我只需對照我自己的創作狀態,再反映到教學上,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即是走向精準而不是普世。只是當時不斷被關懷弱勢、服務人群……的善良教師模式綑綁,回想那時真誠付出的自己,亦無懸念與遺憾,但會明白那是階段性任務並要學習放下。
現在任教的各班都有特殊生在學中,能留下來的特殊生都是單純”喜歡畫畫”的。因目前相處模式已調整成:只討論畫畫,不回應人生問題。如此便只有想畫畫的人留下來,其餘排除,不再關乎身份的特殊與否。
3.老師與學生的磨合
互動式教學像一來一回打網球,即老師拋出問題、學生產生反應、老師再推進……但任何地方都可以卡關。可能老師題目出太爛、表達不佳沒有喚起共鳴、沒有指引到要害……都是因素需要修正。學生亦可能因各種原因無法進入狀況,若無排除,教學模式就無法建立。學生卡關的部分很難詳述……成人有各種累積的心結與壓力,有時雖有察覺但並不想攬下,心理問題不是畫畫老師可解的。
最容易解鎖的障礙是技法的放棄。蠟筆班是一個能安心創作的場域:亂搞亂畫很自然,畫得很醜很怪也很平常,沒有人大驚小怪。相對受過科班訓練的技術型畫法在這兒是很有壓力的。明明畫最好畫、畫最像……卻很無聊?!對作者來說那個衝擊很大。(如下圖紅圈,是有素描概念的新生作品)

此時老師的讚美完全無用,畢竟大家是出社會的成人,會直覺認為那是老師出於善意的哄騙…。同學心理障礙的排除,要歸功於老同學所形成的班級氛圍,大家發自內心讚美:”能有技術多令人羨慕啊!””亂七八糟也很痛快嘛!””又不是要當畫家開心就好”……同樣的語言由老同學說出,與老師說是完全不同效用,新同學通常很快可以釋懷(老師在此感激老同學)。學生樂意留下,也因為看到自己的轉變;技法的放下是次要,主要是拋開無謂執念,上課心情自然輕輕鬆鬆。

4.備課模式的修正
前述資料整理的備課模式,到第三年就已緊繃,但為保障老同學能吸收新的資訊,決定不要循環內容而持續更新,如此就要調整走向。原本每堂課都是專題介紹,有完整的脈絡,投影片數80-100頁。後來發現資訊太多同學反而吸收不了,於是捨棄完整性,轉為準確切入、短時間看過引發刺激;逐步把投影片數縮到60頁。(目前投影片數量已減至40餘頁,未來亦可能捨棄此教學模式。)
三、瞻前/顧後 (五~七年)
1.瞻前的釋懷
教學方式經過不斷除錯,此時互動式教學的方式已近於成熟,就漸漸變為嚴格的老師,即只講專業的部分;學生的態度也會轉變,不會把上課看成交友玩耍打醬油。此時班級共識明確形成,沒有聚餐、沒有交友聯誼、班長是個人頭……。有同學私下表示,覺得沒有交際的模式非常好,她只想來畫畫,並不想來聊天。我此時理解,老師維持自己原本的樣子,會吸引同質性的學生,大家自在的相處,不要情勒老師,也不要綁架學生,彼此是一個微妙的平等支持。
目前留下來的老同學,幾乎都跟我是同一屬性,喜歡畫畫為首要,其他皆可拋(老師亦可拋)。常遇學生說要離開蠟筆班去其他畫畫班學習,這種背叛(?)原是難以啟齒的,大家竟然直接跟老師說!但離開的同學再回鍋的比例不低,大家離開與回來都是個日常,挺好的。
2.顧後的思量
教學邁近七年時會察覺,再繼續走下去就十年了,要繼續投身還是轉職,會更慎重思量。人生貢獻在此的決定真的沒有問題嗎??此時是人生四十歲的考量,與三十歲有大把青春可揮霍的狀態明顯不同。繼續教學的最大因素,是學生一直都在。我從一個菜鳥變成上軌道的老師,中途也歷經各種胡搞亂弄……到底什麼原因讓他們留下?回看問題也夠簡單,就是”大家真心喜歡畫畫“如此而已,不是老師的何德何能。
互動式教學的模式,時間拉長的途中會面對學生各自的人生際遇,這個起伏對應到藝術創作,是最真實且完整的脈絡,學生會珍惜這個狀態。於是,老師與學生都處在”不能現在放棄”的心境,大家都想繼續畫下去、想看結果會如何,一個非常單純的理由凝聚了彼此。
另一原因,是永和社區大學仍有理想(其他學校不好說…),職員們雖來來去去,但每批都是充滿理想的青年,很多時候是勞煩各科老師們陪他們成長(一個職訓的概念…),但永和的老師們一直願意回饋並同行。那麼~我就再一起走一段好啦。
四、定位/反思 (七~十年後)
今年當老師已13年半 (2010下~2022下),再回顧近年的狀態,其實是逐步將老師身份抽離的。教學在各方面都達到平衡,就不至於過勞或耗損,理應在教育圈發展得更穩定?但我思考要把心力回歸於創作本質。
資料備課的模式,近年內容著重於當代藝術家介紹,藝術大師的部分逐漸降低。若課堂上介紹畢卡索,就會附帶介紹受畢卡索影響至今的當代藝術家(這個時間軸的作品演變便超過百年)。這是一個自我的反思,畢竟當代畫家已無人再用印象派、立體派的畫法……連我都不用此法創作了,為何還在教學生這些百年前的觀念?我是否只是貪圖授課取材的便利,才選用這些教科書經典?轉念之後,備課就不再綁手綁腳流於形式。很多內容是我看展覽關注的藝術家,是自己喜歡且有感的,上課時便興致勃勃地分享所見很棒的作品,備課便不再是一種辛苦的”工作”。我轉為看重自己身為創作者這個角色其中的觀察與判斷,便不再埋首研究各種藝評論述。現今什麼都google就有的資料,何需多一位老師轉述。要引發大家怎麼看、如何想,自身觀點其實更為重要。
備課的另一部分,來自我自身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想法,所延伸出的經驗分享,經擷取後變成課堂上的練習題目。大家發現老師本身就在實驗……會感覺創作好像真的就這麼回事,就也會想玩玩看。
案例分享1:
下例為2021年「延伸」練習的部分資料,是我自己的筆記本塗鴉,使用素材是同學剪貼課用剩的素材,因不捨丟掉浪費,就隨意貼在筆記本裡,偷閒就順手畫一畫(通常是開會時…)。累績一陣後突然覺得,不如讓學生也畫看看。這個從個人創作經驗分享的模式,開啟課程一個新的出路。大家不再是空談一個概念,而是面對同樣的創作狀態,能更精準的對話。


案例分享2 :
案例2為2021年的課程練習。發想於2020年的個人日常習作,擷取重點後成為「繞」這個主題,方式是請同學先隨意畫幾個形狀物件,再發展線條;物件與線條的關係,可以是障礙、包圍、延伸、衝突……各自詮釋。


再一部分,是把資深學生的作品整理出來,當作畫家一樣介紹。因為新舊生一起上課,彼此難免會有比較的心態,而新生畢竟沒有看到老同學創作發展的過程,便容易說出”他比較有天分才畫得這麼好”,這類不知如何解釋的認定。若能看到身邊同學的進化史,就知道大家都是從沒畫過畫的普通人,經過一年兩年三年……逐年進步才有現階段的成果;沒有人是憑空出世的天才,就不會覺得一個藝術家有多遙不可及……不就是坐在旁邊的普通阿伯嘛!再平常也不過了。
另一思考是讓大家看重自己的特殊性。很多同學有非常令人驚豔的、與眾不同的邏輯,但這樣的人處在一般社會中卻會被當成奇葩怪咖……便會設法隱藏。而把這些非主流思考的同學,與同質性藝術家放在一起介紹,就立馬明白”原來我應該在這裡!” 不言而喻。下例範本為永和社大同學(蠟筆班上課4年半)。
案例分享3:

教育者該如何自我成長
一、我是誰? 我在哪??
老師有不同角色身份下的壓力,有來自學生也有來自校方,有人的地方就不免會形成體制。但老師畢竟是出社會的成年人,面對體制內的疑問,很少會白目到提出什麼異議。於是大家有禮地開會、有禮地研習……發表不失有禮的發言。我思考的是,我是一個藝術類教師,我熱衷的是藝術,我仍很認真地參與各類教學研習、社區研習、街區活動……這都是我當老師非常重要的養分。但上述普遍都是在討論”當老師”的方法,而失落了”藝術者”精進的部分,似乎那是老師自己個人的事情。所以?如果要繼續保有熱情,我該回去創作者的身份,並重視。這才是我成為老師的原點。
於是我調整步調,把更多時間花在創作上,好好逛展覽、做作品辦展覽……這些都跟教學無關,但學生卻都來了。他們沒有問我怎麼畫,而是問我怎麼想?自然而然是跟創作者對話,而不是有問題詢問老師。他們也不再是學生,而是一群喜歡畫畫的人,聊著充滿熱情的話題。相信其他老師有會有同樣的心情:找回那個一本初衷的自己。
二、換位思考
社大的福利之一是老師可以校內選課進修,各種機緣下我選了一門課,至今上課四年半。變成學生身份後,自然會換一個角度來看學習狀態,比較理解學生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壓力。並深刻體會,杯子要淨空才能重新裝水,而要求一個成人自我放下,是多麼的困難。自己實際走一回,便深切感受”第一學期新生”所面臨的焦慮,無論老師再歡樂再親切……學生的那份不安永遠都會存在。不過,如能調整自己的位置,樂當一個”無知”的人,反而會有一種”跟隨”的愉快感;即我的老師說什麼,照做就對了!不要堅持就會很輕鬆。
但我當學生並非為了自我檢視,而是單純發現一件感興趣的事,想花點時間享受這份熱情。也因此換位檢視環節後,確實發現各種盲點;一個以退為進的調整,在教學上可以有更多的同理心。
尚在摸索中的結論
教學中很多的經驗,其實無法提供於他人成為建議,但也不想泛泛而談……因此僅在此段以牢騷的方式,拋出一些想法。
一、誠實談談困境
1.教學分享的盲點
我想各科老師在教學上都有失敗、碰壁的經驗,但這部分很難分享。倒不是基於面子問題……而是很多部分關係了老師個人、學生、校方、環境…諸多方面因素;釐清的同時當然會踩到地雷,於是大家持續有禮的發言……就產生了盲區。我試想舉例某些自己教學上挫折的慘例,但擔心刺激當事人(學生)、擔心自己是不是在卸責、擔心言詞失當造成更大誤會……就變成確實舉不出實例的窘境。但我自知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在調適過程中學會了放下。
2.老師要照顧學生,但誰來照顧老師
近年聽過的教師研習中,很高比例是關於身心症狀學生的討論;因本身並不是心理專業,就不在此提出看法。只是覺得各類座談的主題,多在希望老師如何觀察出學生心理狀況、解決學生情緒問題、排除問題……而這樣的討論方向,就讓老師不敢逆風提出”不想進修這些”的發言;似乎這是老師理所當然的責任,不可以沒興趣、不可以不進步……。在此並非要討論蠟筆班對特殊生的態度,或討論權利義務、教育理念問題……,而是,社會普遍要求老師達到各方標準,但很少討論能提供什麼協助,並認為讓老師進修關於身心狀況課程,把老師”提升”成輔導師,讓老師學會解決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
這個”走向的單一”,也是盲點。老師很累…但老師不敢說。
3.無聊的大人
成人教育當然會提倡”關懷老人”,但我有點疑惑這個方向。一次上課介紹嬉皮藝術家,我問學生知道嬉皮或龐克嗎?幾位年紀70歲上下的學生抗議表示:”那可是老娘的時代”、”老師妳那時還沒出生吧”、”拜託我比妳還懂”…… 這樣的嚷嚷其實很令人振奮,大家就算上了年紀也沒在聽心靈音樂,他們聽的可是搖滾啊。人老了就該如何如何,或許是個偏見。我反思,藝術家之間並不會談什麼”愛與關懷”,很多都是喝酒胡鬧的異端份子、熱烈縱情燃燒出能量,誰會搞啥療癒……而我成為老師後,卻把藝術教得如此無聊,我耳濡目染認真學習當個好老師,卻活成了一個無趣的大人。或許,每位老師都應回歸自我,把自己的日子活得精彩,才有能量再給予吧。
二、未完的待續
結尾想再回視起點。我常於各種場合聆聽老師們發言,真心感受大家都是優秀的一群,並深受影響。我自己是歷經四次投課,以及各種敗部復活…(在此就不贅述),才讓蠟筆班於2012年成立的。
好不容易與優秀的人類成為同儕,就努力成為其中一份子。途中當然有過硬幹、拚過頭、搞砸……種種蠢行,也會有看似光鮮的績效。現在回過頭看,只要那個使我成為老師起點的”還想試試看”的心情還在……這條路就會繼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