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河流封印,親親瓦磘溝

炎夏的週末午後,永和智光商職黃昏市場的橋上,聚集了一群約莫十幾個人的鬆散隊伍,正在觀察橋底水流。水面漂浮的垃圾,說明了附近居民對待它的態度;然而,臨岸圍牆內側的帆船壁畫,又訴說著它曾是接駁港口的故事,只是過去的種種風光已不復在。
經過這一列隊伍的人,都很好奇這群人為何在橋上張望,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是永和社大的瓦磘溝願景社,他們每個月定期對這條瓦磘溝─曾是中永和的運輸要道進行導覽。有人在講古,追本溯源,原來雙和地區先民的遷徙與城市的榮景,都與這條河川有關。

瓦磘溝是中和、永和的天然界河,全長近五公里,原本是田間的圳溝、部分河道也曾有航運功能,1950年後,人口大量移入,快速都市化使住宅、停車場開始與河爭地,低窪地區衍伸出淹水問題,加上生活汙水直接排入,這條乘載著雙和地區兩三百年的發展脈絡、水泥城市中珍貴的藍綠帶,在短時間內,成為居民口中的臭水溝,水泥化、河道加蓋的呼聲也隨之而來。
為了讓民眾了解瓦磘溝,重啟在地居民與瓦磘溝的連結,2009年開始,永和社大開始以步行、單車的方式辦理走讀活動,記錄瓦磘溝的文史變遷、動植物生態,也透過社區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團體、耆老、鄰里長等,完成「走讀瓦磘溝地圖」。
2011年春天起,永和社大作為新北市跨局處「瓦磘溝整治諮詢委員會」成員,與政府、民意代表、專家學者、NGO團體等,共同參與討論,包括防洪、用地取得、水質淨化、綠美化等議題,最重要的是,推動雙和水岸環境營造,守護這條珍貴的藍綠帶;也於沿岸社區舉行小型分享交流會,針對台灣河川問題、國外河川整治經驗、社區公園綠地維護等議題,與民眾進行討論交流,並持續與社區合作,帶領居民將瓦磘溝兩側綠美化,創造雙河綠色生活步道。


2014年,永和社大召集了關注瓦磘溝的社區朋友,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一起討論,共同編輯撰寫《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一書,是第一本完整記錄瓦磘溝地理環境、文史變遷、以及為何成為「問題」的原因與過程,書中也探討了國內外都市河川的整治案例,期許瓦磘溝成為令雙和人驕傲的生態藍綠帶。書籍出版後,編輯成員希望能更深入並持續關注瓦磘溝議題,也期待能帶動更多人共同參與,因此成立「瓦磘溝願景社」。每學期除了以瓦磘溝為核心,開設包括都市河川、地方文史、水利整治等專題課程,每月也舉辦戶外走讀活動,開放民眾免費參加,持續運作至今。

永和社大以在地河流為起點,透過在地居民感受最深、影響最大的三個問題-瓦磘溝為什麼變成臭水溝、為什麼淹水、都市河川角色的爭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與面向,整體探究雙和各界對於瓦磘溝這條都市河流的看法與認知,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相關民間團體、地方頭人、教育機構等。
多年調查、走讀累積了厚實的在地知識,也隨著十二年國教政策推動,開展了與雙和地區高國中小的合作,將瓦磘溝主題課程帶入義務教育現場,並與第一線教師以共學方式認識雙和。而瓦磘溝每個月的走讀活動仍然不斷進行著。
期待這樣傻子一般的走讀,能讓社區民眾共同認識、疼惜這水泥城市中難得的河流。也相信只要擁有這般源源不絕的活力,將故事不斷述說、記錄,瓦磘溝終有一日,會解開封印,成為永和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