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透過攝影,創造自己的人生風景

2022-12-28
撰文:潘俊宏
share_2022秋_潘俊宏_02

開課初衷與課程目標及概況

「攝影不只是技術,還有背後的思維,學習使用數位相機記錄生活、說故事,去欣賞、創造自己的人生風景」,這是我十年前到新中和社大開課時的課程宗旨,至今仍然未變。面對科技進步下的攝影風潮,尤其智慧型手機深入我們的生活,其中攝影功能的進化是大家購買手機的原因,人手一機、隨處攝影的時代,身為一位影像工作者,面對底片時代到數位時代、從單眼相機、類單眼、微單眼與手機的演進,心底吶喊不變的是拍照者的思維與創意。

因此,影像時代的來臨讓我懷抱一股熱忱到社大開課。尤其自己長期從事紀實攝影多年,如何讓攝影落實到自我生命中的關照,知道自己如何與人、與環境來互動,甚至培養關懷社會與關心公共議題的眼光,都是當初開課時的期待。「生活攝影」對我來說是生活美學、美感、品味的養成與追求,需要個人對自己生活的理解、反思及如何看待,就像攝影的素材與內容可以包羅萬象,重點是個人如何去看、去欣賞、理解,讓自己更豁達、欣賞及對話與自己相同與不同的美及觀點。隨著每一學期、每一年的過去,不斷滾動式檢討修正每學期的授課目標,這當中的考量因素有修課學員的學習狀況、學習熱情、以及如何讓學員認知到自己進步的空間在哪裡。

社大特殊性、教學上的挑戰與自我調整

第一學期修課學員接近滿額,年齡層從 20多歲到70多歲都有,每個人的學經歷、職業、家庭背景與個人特質各異,種種因素讓每個人對攝影的想像與美感標準不一,加上學員對攝影原理的理解與熟悉攝影器材的快慢不同,班級人數眾多使得教學上頗有挑戰。為了滿足每位學員的多元性與對美圖的觀審,基礎攝影外,嘗試讓學員藉由拍照與挑照片過程相互討論美圖的標準。事實上,「美」原本有各種層次、意涵與觀感,尤其是寫實力極強的攝影,除了構圖過程主題的突顯、色彩飽和與否、意境與氛圍外,期待藉由上課討論出每個人喜愛的攝影風格、理解及欣賞與自己不同的影像。

授課節奏常因學員的多元性有不一致的學習效果,加上每個學員的學習步調不同,所以每學期會依照學員程度修改教學內容,評量標準除了攝影技術的精進外,也希望學生藉由攝影啟發自己生活的觀看視角,盡量引導學員去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希望學員在直觀式拍照外,畫面能多講究構圖與氛圍,逐漸以學生需求客製化教學,即使每學期招生人數上上下下,教學仍拿捏攝影技術與想法交流間的平衡,期待學員能釐清個人拍照動機、過程、作品的觀看與聯想。因此每一學期針對學員的需要,逐漸增加外拍次數,希望藉由小旅行或走拍的過程中學習攝影,也讓學員走出習以為常的家庭與職場環境,透過攝影認識台灣特別的庶民與風土民情,盡量讓不同程度與需求的學員能在學習攝影中有益身心、擴展視野。

不忘初衷

類單眼、微單眼、單眼相機及手機照相功能的演進,均是朝向色彩飽和及微光中的高感度攝影等需求,許多人即使不懂攝影原理,大多只要按個鍵就可拍照,只是照片是否令人滿意純靠運氣,慢慢就有人會比較坊間攝影同好的器材與週邊配備,雖然這幾年科技演進逐漸彌補器材上的落差,但攝影器材與軟體後製的程度與合成也常混淆一般人如何觀賞影像,如何讓學員學習使用數位相機記錄生活、說故事,去欣賞、創造自己的人生風景,成了我每學期與修課學員來來回回的溝通過程。有好幾個學期學員們期待走出戶外一邊拍照學習一邊散心、觀照內心亦是大多數人可接受的公約數,但是如何把每個不同背景、程度學生的需求取最大公約數成了每學期重新設計課程的重點,期待學員們能拍得好照片,讓照片能說話並觀照自身。

不可否認,從認識攝影原理、熟悉器材到享受攝影生活需要一段時間,學習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傾聽學員意見與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回到我授課的初心,在一堂的生活攝影課如何兼容並蓄程度不一的學生,讓有經驗的學長姐可以與新手一起混合教學。自己學習把身段放軟、柔和謙卑傾聽學員的聲音,遇到較特殊的學生需要取得班上學員的諒解與包容,只要這堂課的觀念、技術、甚至外拍時對學員的身心有療癒,都是這堂課存在的價值。

例如曾經有位學員上了幾個學期後慢慢失智,學員們也多能體諒陪伴,甚至在外拍時有學員隨時跟在身旁避免迷失方向走失,到後來失智學員的家人也前來陪伴上課與外拍了幾個學期。至於如何用相機說故事,去欣賞、創造自己的人生風景,就不強求對學員的評量標準,放慢學習節奏,強調只要跟自己比較,是否比之前進步或學到東西,期待「生活攝影」對學員生活美學、美感、品味的養成與追求,能進到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反思及如何看待。

由於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尤其坊間與網路許多攝影同好、攝影作品對攝影器材與美學的標準常左右學員的學習目標,也有些學員不見得願意碰觸太嚴肅或燒腦的議題與反思,大多從如何看、構圖來模仿學習,甚少訴說與討論主觀的想法,在每學期的教學目標上往往處在有時前進、有時後退的情況,尤其班級成員的人數與組合背景也對學習起了很大作用,每學期初盡可能讓學員們都有學習目標前進。

淺談班級經營

社大班級的組成常常就是一個微型社會的縮影,有的人較含蓄,不甚理解也不好意思說,有的人則勇於直言,不顧他人情緒與觀感,但大多數的人皆有同理心,如何在較熟識的舊生中幫忙建立班級秩序與帶新生,就要不斷修正自己給學生最大的彈性。例如,基礎攝影原理的光圈、快門、感光度及色溫的理解,需要在每次課堂練習與外拍中學習,程度不一的初學者往往需要較有經驗的學長姐經驗傳承。但在攝影主題或是想法上的突破,往往就是較長時間的磨合,每一學期的課程對學員生而言領受各異,在多人團體授課上較難有公約數,加上每個人學攝影的心態與目的不同,有人喜歡外拍散心、有人鑽研技術、有人喜歡結交朋友,以致要讓學員拍的好又能說故事,會有來來回回的溝通過程。如何營造包容與溫暖氣氛,盡其可能接納學生的意見與需要,學習如何傾聽學員意見但不被學生意見牽引,一至二個學生自主意見太強時,許多學生會有沈默多數的現象,例如外拍時會詢問上課學員的意見,若有幾位學員意見強勢,老師也須把關尋找安全、切實可行的方案。

社大公共性的反思

社大的辦學理念在以人為本的終身教育上,強調知識解放與催生公民社會,以優惠的學費開設各種課程,新中和社大除了文化夜市、電影欣賞等公共參與課程外,近幾年來還鼓勵老師開設「社區的一堂課」,希望學員能多接近在地公共性事務。生活攝影班級全力配合,試著讓攝影班走入中和社區錦盛里,用一堂課時間與當地里民互動,另一次則帶領學員走拍圓通寺,透過鏡頭表達圓通寺之美,藉由展覽訴說學員眼中習以為常的圓通寺。但攝影的創作行為,無論從觀看、拍攝、作品的完成一向從個人出發,充滿私密性,遑論一張紀實的照片要論述到具公共性的觀點,需要很多的辯證過程。

第一次用一堂課時間讓學員走入社區拍照、與居民互動,學員們分組當老師或助教,以有限時間教里民攝影與拍攝里民,大多感到陌生、含蓄與抓不到重點,作為老師只好當場重新設計,引導學員與里民如何去拍照與被拍。第二次圓通寺走拍,純粹以學員為主體性,學員較能放鬆調適自己拍照、事後訴說自己攝影的過程。這二次社區課程事後均透過課堂討論,試著引導學員觀看的關係,無論是看待自己、別人、環境、或是關照社會。

有幾次的攝影課堂討論觸及公共性,會有一些嚴肅課題與自我批判反思,不見得原本想學攝影的大眾一蹴可幾或有興趣。例如風景美的熱門旅遊景點對觀光發展而言,對當地居民、產業發展、遊客等不同面向的思考,不見得學員有興趣在攝影課學習上多著墨。

生活攝影的理念仍在以人為本的終身教育,盡可能配合學員因材施教,傳授攝影的原理與基礎技術,也讓學員可以藉由攝影行為安頓身心,除了一張風景美照之外,也讓學員反思「美」的觀點,能透過攝影行為察覺人我關係,多少在每學期的課程注入一些藝術與美學的涵養。

相關文章

開發身體原舞力_02
2024-07-09
舞動身體 ‧ 遇見生命的原舞力
陳亮萌_16
2023-12-21
歐式經典美食-教學經驗分享
羅雅軒_01
2023-12-20
動動手動動腦一起玩線手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