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遊戲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2022-12-28
撰文:蔡雙羽
share_2022秋_蔡雙羽_01

前言

在不斷翻轉出新的教育體制下,舞蹈專業因為其特殊的屬性,仍偏向傳統師徒制。師徒制是組織中資深者(師傅)與資淺者(徒弟)的一種密切關係。傳統師徒制是一種「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傳授方式,是典型的技藝傳承方式,廣泛應用於手工藝、藝術、體育、中醫教育等,主要是以口傳心授、實際效仿的方式為主。

傳統師徒制強調的是跟著學,由於舞蹈專業的教學者權威性質較強,學習者又經過淘汰篩選,具有一定資質的身體天賦,在經年累月接受訓練下,徒弟必須做到眼到、心到與手到的「看工夫、學功夫」 學習,而不是要求老師去思考怎麼化繁為簡,方便學生能夠理解。作為接受傳統舞蹈教育的學習者,在轉換身分成為教學者時,如果把這些方式直接套用給一般大眾的肢體教學課程,勢必會產生許多學習落差。

面對不同生命經驗及身體素質的學習者,部分老師的作法是降低標準,減少對學生的要求,以快樂學習為主。但因為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是從嚴重的肢體不協調,在接觸一般大眾的舞蹈課後,透過各種努力,開始舞蹈專業進修,並在國內外賽事獲獎,成為一位舞蹈老師。經歷身分的轉換,跟切換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我相信透過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改變刻板定見。

個人的學習經驗

我的舞蹈學習歷程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成人初學者,我曾經非常喜歡舞蹈,卻怎麼跳都無法達成理想的樣子,在團體中也一直處於落後的狀態。主要跟自己從小到大缺乏運動,還有天生的身體條件有關。不過我非常幸運,遇到幾位傑出的老師,從中學習到不同體系的優點。我在這個階段的觀察是,如果教學者擁有絕佳的身體素質,教學方式是老師反覆示範,由學生自己觀察,對於習慣用非視覺系統的初學者來說會非常辛苦。但教學者若是願意多花心力思考轉換形容的方式,或是因材施教,對使用思考型或聽覺型的學習者會大有助益。尤其如果教學者本身又曾是傳統教學系統下的挫敗者,往往能夠同理初學者的困難,提出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的教學方式。

成為業餘舞者,並陸續在國內外大師課進修及參賽獲獎後,我也曾經歷一段對舞蹈的倦怠期。長時間高強度的苦練,伴隨而來的是受傷、孤獨,使我開始思考舞蹈對我的意義,除了個人成就外,我能夠透過舞蹈對社會及他人去產生什麼影響力,我還像初學時一樣熱愛跳舞嗎?這段時間的沉澱讓我決定要找到能夠「快樂學習」和「耐心磨練」的平衡點。

成為老師後,從學習者的身分切換為教學者,是我第三階段的學習。過去我提出問題,現在則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人。除了傳道、授業,跟解惑,還要第一線直接面對招生。如果學員們覺得課程難度太高,沒有收穫,或是不習慣班級氣氛,開班就會遇到困難。接招學習者拋來的球,是很大的挑戰,對於教學者來說也是最好的磨練。經過多種類的進修和反芻後,我接觸到遊戲教學,試著應用在我的課程當中。經過幾次實驗後,發現同樣的教學目標,即使難度不變,但教學形式是採用遊戲的時候,學習者的理解速度變快,記憶增強,而且會大幅改善學習意願,心情上卻不會覺得負擔。頓時體悟到,儘管給孩子的新式教育已大量融入遊戲教學的概念,但在舞蹈教育的領域,還有許多值得開發的系統。

什麼是遊戲教學?

遊戲是參與者在運用智慧,努力達成挑戰目標時,遵循制定的規則與程序的一種活動。它具有某種型式的競爭以決定勝負名次。遊戲的規則與現實不同,具備趣味性與娛樂性,大多數人似乎喜歡偶爾跳脫日常生活的約束,嘗試簡單而能明確定義的規則。在遊戲中為了達成目標通常需要競爭,競爭的型態可以是個人對個人,如二人對奕;團體間的比賽,如小組猜謎遊戲;或是個人自我挑戰,如超越紀錄。當遊戲者精於此術時,即是與遊戲的設計者競爭。然而競爭並非達成遊戲目標的必要手段,像透過溝通、創造力發想等活動都是參與者同意暫時拋開正常的人際溝通規則,以達成自我了解、同理心、敏感度及領導能力的發展等。

將教學設計成遊戲,或者把遊戲元素加入教學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也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心流狀態」,指的是當一個人在某個活動中十分投入時,將可能產生專注又忘我的現象。

台科大應用科技研究所教授侯惠澤指出,在設計教育遊戲的過程中,「心流現象」是學習者心理歷程分析的重要評估指標。當我們藉由制定目標、擬定遊戲形態、規則與情境,規劃教育遊戲時,「好有趣」、「想一直玩下去」等感受轉化成具體數值的測量,便是遊戲好壞與否的關鍵。在米哈里·齊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The Flow Theory)中,更提到如此全神貫注的狀態「甚至能於其中獲得自由與幸福感」。因此若是設計得當的教育遊戲,將能大幅提升學習者的心流狀態。

在設計實作時,須考慮到初心者擁有的先備知識發展不足,要累積經驗跟學習技能,如果能透過簡單易懂的說明及指令,讓學習者轉換身分為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不知不覺理解更深更廣的內容,就更容易達到目標。如果挑戰者對遊戲失去興趣,往往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感到挫敗,就是關卡太過簡單感到無聊。因此遊戲設計上「挑戰」與「技能」的平衡十分重要。在提供引導後,讓學習者調整思考策略以完成任務。當然也不能忘記組隊打怪的樂趣,在課堂上加入討論互動的機制,多人協作互動也能幫助參與者解決問題,克服挑戰。而且遊戲教學的設計並非一步到位,在教學後觀察、評估,調整教育遊戲的策略,學習成效將會更加顯著。

實例說明

1.動作練習:上下腹控制

傳統教學方式:老師示範加上口頭說明,個人練習收縮上腹後,收縮下腹。

初學者的第一個困難在於,因為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把肚子分成不同的區塊,即使聽完說明知道要分兩個部分,身體卻沒有辦法理解,還是會以整個肚子來做運動。第二個困難是缺乏運動習慣者,通常會把肚子挺在外面,不理解怎麼由內收縮,尤其是下腹。這個動作在經過反覆練習後,通常學習進度較快的學員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可以看出動作的雛型。

遊戲教學目標:讓尚未具備肌肉控制能力的初學者,透過回應按壓的力道,也能做到身體切分

教學方法:兩人一組,站姿。A學員先練習,B學員協助,兩人輪流交換角色。協助者將左右手分別放在練習者的上腹及下腹,練習者要等待協助者施力按下去,才能收縮被按的部位。可以想像成打地鼠遊戲,要等待地鼠從某個特定的洞鑽出,槌子就必須敲在那個洞,練習者會明確知道身體的哪個位置要發力,並藉由對方按壓的力道收縮。

成效:在完成大約十分鐘第一次說明及交換練習後,通常有超過八成的學員能夠立刻做到局部控制。在兩次交換練習後,全員都能理解並在正確的位置和時間收縮指定部位,可以看出明顯的上下腹收縮。在大家的身體習慣發力位置後,可以轉換為自己的手輔助練習。

2. 架手姿勢練習

傳統教學方式:老師示範加上口頭說明基本架手,有些老師會請學員推牆,去感受力量。

對於沒有建立發力習慣的初學者,非常容易鬆掉,或是不知道自己已經鬆掉。初學者因為是模仿看得見的「形」,不理解看不見的「力」,容易在靜止時僵硬,進入動態又自動鬆掉,不然無法動作。這是很多具有一定舞齡的舞者都還在持續學習的基本功。

遊戲教學目標:習慣肚皮舞的基本架手姿勢和力量傳遞的重要性。

方法:兩人一組,站姿。兩人維持基本架手框架,只是雙手從指尖延伸改為手掌互抵。

Leader決定移動的時間、速度、方向,Follower跟隨,輪流交換角色後,進階為不指定角色,隨時用框架的力量溝通誰領導誰跟隨。只有維持框架,手臂出力,才能感受到對方的指示,或是給予對方指示,如果其中一人沒有維持好框架,移動將會出現雙頭馬車,或是單方指揮。

成效:因為基本姿勢需要長期練習,比起希望學員立刻做出什麼動作,這個遊戲更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到看不見的「力」可以怎麼影響我們的舞姿,並讓大家交換不同的舞伴,練習和不同人的互動方式。即使覺得很抽象的人,在換到第二或第三個夥伴,也可以逐漸感受到有無施力的差異。通常在經過十分鐘的練習,全員都能理解手臂給出和接收力量的感覺,並走出更細膩、有力的步伐。

我個人認為跳舞的框架,也可以延伸為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他人互動的界線,希望學員在互推的過程中,也能有所體會。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經驗,是帶領身心課程的學員做練習時,最後有人主動提及,對於跳舞「框架」跟自我「界線」的聯想和體悟,並分享「唯有保護好自己的框架、界線,才能好好的去給予,或是承接別人的力量」,獲得在場眾人的共鳴。能夠讓學員從舞蹈練習推及生活啟發,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

實踐遊戲教學的困難

討論完遊戲教學的優點,以及實際施行時能為學習者帶來好的感受和極佳的效率後,我們必須回到一開始的提問,如果遊戲教學對於學習大有助益,為什麼在成人舞蹈教學上,目前相關的應用資源及討論不多?以下分享目前我認為在課程中融入遊戲教學面臨挑戰的部分。

1. 教學者進修來源

以我個人蒐集跟發想遊戲教學的方式來說,涵蓋了大量的書籍閱讀,參與跨領域工作坊,以及定期專業進修。除了持續進修肚皮舞以外,有時設計靈感來自於芭蕾、爵士、現代、拉丁舞,甚至是心理遊戲及戲劇課程。由於範圍廣泛且龐雜,需要自行消化,如果能有更組織化,融會貫通的學習系統,對於教學者會非常有幫助。

2. 學習者的目標導向

對於習慣教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被大量填充跟學習耗能的學習者來說,突然要在課程中大量運用「不知目的、純粹遊戲」的方式學習,其實一開始很多人會覺得不習慣,或是感到彆扭。我改良的方向是在比例上逐漸導入,建立遊戲跟目標的連結。隨著課程進度的推移,中期可能產生的問題是,學習者希望快速達到目標,例如趕快學完舞碼、接近表演日期,就沒有心情玩耍,或希望立刻獲得某些答案,而不是在過程中自行挖掘發現。後期的困難是,當學員參與多期課程以後,熟悉的遊戲將不再具有挑戰性,要怎麼做變化,或是為舊的參與者增加新的感受,都是對於教學者的挑戰。

3. 個人與群體的身體界線拿捏

回應初稿工作坊中講師及伙伴們的提問:「觸碰即被觸碰他人身體,是否會讓部分學員感到不自在?」以身體為遊戲主軸時,如何在性別、個人界線上不會令人感到冒犯,確實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地方。所以在遊戲設計上,除了雙人、團體遊戲之外,也有努力設計單人可以自我探索的小挑戰。同時我認為,這個議題也回到希望採用遊戲教學的原因:有趣及效率。在尊重個別差異的前提下,如果能讓學員對這些優點有感,身體的界線也許會更有彈性,心態也更開放。

總結

在經歷發想設計→實踐→檢討改良的循環週期後,我認為遊戲教學最大的挑戰,是把學習者對於學習不良的成本,包含時間、金錢、精力,轉移到教學者身上。也就是經由教學者事前的設計跟改良,減少學習者當下的障礙。如果不透過團體組織有效的協助支持,會需要教學者自身對於設計教學具備長期的熱情,並事先投入學習成本,各方資源也不易整合。所以特別感謝永和社大在教師進修的持續投入,還有不吝分享、一起學習的同伴,包含教師群跟學員們,讓我可以產出這些觀察與整理。

透過「融合風肚皮舞」課程,我想傳遞的理念是珍愛自己的身體,感謝學員國齡在學習肚皮舞三個月後,主動跟同學們分享她的體悟,並同意我節錄引用這篇文章中。

「舞蹈是透過身體的行動去實踐,這個理解是透過體驗去達成,可能比較緩慢,但是當這個醞釀開始發酵的時候,改變是非常深遠的。

跳舞對我來說是:學習者被鼓勵找到對自身來說舒適的協調,也鼓勵我藉由聆聽去找到自己身體的聲音。這些向內的自身尋找,能引發每個人獨特的體悟。而對外,當群體一起跳舞時,必須聆聽彼此,保持在一致速度的團隊合作。經歷表演後,群體會自然地緊密連結,因為我們在舞台上面臨共同的挑戰與危機,必須合作完成一致的目標。而同時,個人也因回應群體,而會做出自我的調整與改變。

這些在課堂肢體藝術課程的公共性被展現,我開始看到一個清晰的方向。」

期待回饋改變生命體驗的方式並拋磚引玉,獲得更多討論,探索舞蹈教育,還有成人教育的可能。我們都是學習者,也是教學者。

每當看見他人的一點可能,就是再創自我的無限潛能。

相關文章

偉特塔羅牌_01
2024-10-30
讓上課不只是學習,而是經驗生活的歷程
社大設計課程的預備心法
2024-10-25
備課還是憊課,在社大設計課程的預備心法
從指定創作到自發創作
2024-10-25
老師位置的切換:從指定創作到自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