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心理、溝通與公共論壇的融入式課程

2023-11-15
撰文:陳亭亘
share_2023春_陳亭亘_01

前言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始終很好奇「人如何能嘗試善待彼此」的題目。當人看到自己的困境,人可能會心生埋怨,可能會認為自己被世界拋棄,所有人都一起針對自己、孤立自己,而可能產生濃濃的敵意,所以「擁有受困的經驗」可能並不是通往「善待別人」的道路;那麼坊間的各種靈性法門呢?很多時候這些靈性,甚至是心理法門,都可能帶來一些非預期的結果,無論是變成「這一切都是前世的業,我此生必須好好修行」而可能厭棄此世,停止在此世努力,而一心修行朝向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或是也可能變成「我是很好的,一切都是別人不好」的靈性指責,靈性的修行轉換成一種自我高尚、不成比例的自我價值跟尊嚴感,並以這一切詆毀身邊一切不符合這套標準的存在,所以聽起來「靈性修行」也可能不通往「善待別人」。

「善待彼此」的這個題目總是通往「關係」,然而在每一個關係裡幾乎都有許多「被善待」或「被虧待」的經驗,要釐清這串「虧待」從哪裡開始,誰應該為「第一個虧待」負責,這件事時常變成曠日廢時的追索,而且讓關係中只剩下彼此怨懟、埋怨、痛苦跟彼此傷害的累積。彷彿在找關係裡誰應該當第一個善待彼此的人,誰應該有責任為了自己的虧待修正自己的行為,而兩者都不願意做移動的那個人。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理解到這一切其實關於「我們如何運用語言」,以及語言本身是攜帶「權力」的,但我們多半時間說話可能都對此沒有任何覺察,假使我們能從「語言」入手,我們可能能更好地從中發現「自己的傷」跟「別人的傷」其實源自於同一套讓人受傷的結構,而更有意願成為願意彼此善待的存在。

所以在這門《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的課程裡,我將焦點放在「語言」,靠近自己受傷的語言、靠近不同的受傷經驗、從別人受傷的經驗看到這個社會有待改善的地方、以及理解擁有一個善意的社群其實很重要。

溝通:從改變別人到靠近自己

在社區大學的課程裡,來聽課的夥伴最常問的問題是「我的誰誰誰都怎麼說話,我要怎麼改變他?」。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都很容易將問題往外拋擲,認為都是「別人」不好,假使「別人願意改」那麼自己就沒有困擾了,所以時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關於「希望別人改變」的題目。

但在我們的課程裡,我們會試圖將重點放在「對自己聽到的話有更多覺察」以及「對自己說出口的話有更多覺察」,去留意自己曾經被怎樣的語言傷害過,允許自己看到這樣的語言曾經傷害自己,允許自己感覺自己的受傷,允許自己看到「這樣讓人受傷的語言」究竟壓抑或削弱了什麼,為什麼自己會感覺到很受傷,自己的內心裡究竟有哪些這樣的語言依然在傷害自己?

透過回顧並整理自己的受傷經驗,肯認自己的受傷,接納自己的情緒,學員會一點一點地發現「沒有被以善意的語言支撐過,很難說出善意的語言」,以及「曾經遭受過許多言語暴力的腦袋,可能會讓人聽不到善意的語言」,這些都會幫助學員產生一個更開放的態度,無論是善待自己,或是善待一個正在使用言語暴力的人。

因為他們從自己無法控制語言的經驗理解了「人有極限」,也從自己因他人的語言而受傷的經驗理解了「我們可以選擇複製傷害或是讓傷害停在這裡」。而這樣的兩個前提,正是「善意對待彼此」的重要前提。

溝通:從社會好亂到自我整合

從自己受傷的經驗開始,接著會在課堂中帶著大家去理解「自己受苦的緣由」,透過補充許多的課外讀物、影片、動畫、相關大眾娛樂等,讓大家可以利用課餘時間理解「社會議題」跟「自己」的關係,例如:從《無緣社會》看到人的無法求助、從《惡人》看到讓人沒有同理心跟讓人有同理心的事是一體兩面的事、從《乖乖聽話》去思考邪教、洗腦跟從眾行為的關係,透過這些一般時間被視為消遣娛樂的書籍、影片,讓學員發現心理學其實很生活化,隨處都有心理學的影子,而且我們可以透過理解心理學擁有不同的觀點,更好地、從更多角度去理解一件事。

也從這樣的「轉換不同角度」,可以理解過去不太能理解的事,像是過去覺得「世界好亂」「都是某些人惹事」「世界單純很好,幹嘛抗議」等等,一點一點地透過視角的轉換,讓「單一價值」逐步鬆動到「多元價值」的討論,透過像是TED影片《單一故事的危險》《想助人嗎?閉上嘴聽吧》《單一文化的陷阱》等書,去打開每個人都有的多元立體面向,讓同學也有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樣的「亂」中間隱含的禮物。

同時也從這中間打開每個人內心都有的「不一致」,雖然喜歡A,但做不到A,雖然不喜歡B,但有時候做B還蠻爽的。也從這樣的中間開始去討論不同的價值觀,以及自己內在並存的矛盾。同步透過《瘋狂電車》跟《萬物拍賣師》等桌遊帶大家討論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嘗試並陳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每一種都不一樣,但沒有對錯。

透過這樣系列的課程逐步轉換視角,從「單一」到「多元」到「內在矛盾的整合」,也同時對於外在世界的矛盾能有更多包容。

從議題的倡議者遭遇到的語言,理解自己不懂的事

從前面的課程鋪墊到大約第十周左右,就會在課程裡置入「從議題到言語暴力」的公共參與課程,作為課程的一環,讓一些對同學而言陌生,不太熟悉的社會議題,透過真人圖書館,議題倡議者現身說法的方式,結合「議題」跟「言語暴力」的關係,讓同學們能一方面感覺熟悉,一方面又感覺到新鮮,同時能透過這樣的課程也轉換視角,理解原先沒有機會理解的議題。

從這門課剛開始就引入許多不同的議題,以下是曾經邀約到班的各種議題,以及議題如何與言語暴力跟非暴力溝通彼此結合的介紹。

時間題目講師內容
106/04/05真人圖書館:突破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芒草心古社工,無家者小胖、賈西亞透過兩位無家者的分享,讓大家接觸到真實的無家者,理解無家者並非如大家想像的好吃懶做,而是社會缺乏許多安全網提供系統性的支持跟協助。
https://reurl.cc/Q3OVdb
106/04/10從監禁空間看刑罰全台灣最黑的獄卒─林文蔚為什麼監所裡的壞人不都「給他們兩顆子彈」就好了?為什麼要養著他們?監獄到底為了什麼存在?監獄現在的樣貌真的能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嗎?
https://reurl.cc/MdGMdX
106/11/08選一條不安穩的路:人生百味的底層關懷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1) 為什麼放棄主流就業,選擇投入社會倡議。
(2) 為什麼選擇窮人、無家者、街賣者?
(3) 人生百味在做些什麼,做過什麼。
(4) 為什麼了解窮人無家者街賣者,對同學來說重要
108/10/31死刑與我所遭遇的暴力語言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的過程裡,我們知道需要更接納不同的意見、尊重不同聲音、換位思考、甚至是非暴力溝通。然而,這一切並沒有那麼容易。 這堂課,我們邀請到廢死聯盟的執行長欣怡,來與我們分享她曾經因為她的工作,遭遇到怎樣的暴力語言與威脅,讓我們一同思考「暴力的語言」跟「如何尊重一個與自己想法非常不同的個體」的這件事吧?
108/12/05從自我傷害看人對自己的暴力《精神病手記》的作者林昭生提到「暴力」時,我們時常想到的是「他人對自己進行的不當侵略」,但其實有一種暴力的面向是我們很少注意到,卻一直都生活在裡面的,也就是「對自己進行的暴力」。 非暴力溝通希望我們同時注意對他人的暴力,以及對自己的暴力,希望我們能對自己跟他者都更溫柔。但這件事從來都沒有那麼容易,對自己暴力如此容易,又如此容易上癮,我們該如何增加對自我暴力的覺察,從中找到療癒的契機?
109/12/10那些讓我們活得更艱難的暴力語言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胡勝翔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一群悄然無聲的人,他們可能有穩定服藥,可能沒有,可能穩定回診,可能沒有,他們受到許多狀況的影響,其中,你的語言就是其中一環。讓我們透過勝翔的多重身分,看看語言如何傷害我們,又能如何讓我們感到更溫暖跟被接納。
109/12/17你真的沒做嗎─那些刺痛冤案無辜者的暴力語言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秘書長─黃芷嫻你曾經被懷疑過嗎?你曾經有苦難言百口莫辯過嗎?相信一個人無辜怎麼那麼難? 台灣社會上有一群人,為了自己沒有犯過的錯鋃鐺入獄,也因為這個錯,連累家人,讓自己跟家人都喪失珍貴的相處時光。我們身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修補這些傷害?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避免說些什麼,好讓他們能更好的社會賦歸?
109/12/24那些讓我想愛想殺的無家者《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作者─萬華社工李佳庭對一般沒有機會接觸「遊民」或稱為「無家者」的一般大眾來說。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事情就是「政府應該處理」、「社工應該處理」,讓我們透過第一線社工的眼睛,告訴我們身為一個社會公民,我們是不是也有些什麼能做,而我們能說些什麼更友善的語言,讓我們的社會更好?
110/06/03那些抹在傷口上的鹽─犯罪被害者們遭遇的言語暴力桃園消防員及小燈泡媽媽委任律師:陳孟秀律師犯罪被害者們明明已經很受苦了,但為什麼還會遭受言語暴力呢?身為旁觀者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社會裡善意的一份子,避免這個受害者二度或三度受創呢?讓我們邀約到桃園消防員與小燈泡媽媽的委任律師,由她的分享讓我們一起學習那些語言會讓人受傷,而她看到什麼。https://reurl.cc/OvVRVD
110/12/09從酸民到起身改變報稅者使用者介面的經驗《致遠體驗設計創辦人》,報稅軟體服務者使用設計修正倡議者卓致遠面對社會公眾議題,我們時常忍不住就會進入抱怨、埋怨、感嘆社會很亂的情況,這種情況裡我們或許有些可以做的事嗎?讓我們參考看看致遠的經驗,她如何從一個網路上抱怨「報稅很麻煩」的酸民,捲起袖子開始思考報稅介面可以怎麼改變,最後獲得與政府合作的機會一起改善報稅軟體的人?
111/05/12從月經汙名到月經平權台灣第一件吸血內褲《谷慕慕》創辦人陳苑伊我們的身上有許多故事未曾被說過,像是女性的「生理期」,提起來像是很髒、不該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內容。讓我們一起聽聽谷慕慕的苑伊介紹,她如何從「生理期」開創出屬於她的工作,並開始辦理台灣的第一場月經狂歡節,凝聚更大的社群。
112/05/11從自我傷害到凝聚社群《精神病手記》的作者林昭生提到「暴力」時,我們時常想到的是「他人對自己進行的不當侵略」,但其實有一種暴力的面向是我們很少注意到,卻一直都生活在裡面的,也就是「對自己進行的暴力」。 從自己對自己的暴力開始,邀請到招生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究竟是什麼讓她可以從自己的苦難中找到契機,而哪些善意跟對話對她有幫助,而哪些對話對她感覺沒有幫助,透過這樣的歷程逐漸織起一張關於安心的人際網絡,讓自己還能信任跟愛。

從自己的受暴發現對人的慈悲

透過自己曾經被言語暴力傷害的經驗,學員們接觸在課堂裡現身說法的講者時多半會有更多同理,雖然許多講者可能有弱勢身分,或是可能有許多講者講的議題大家不太理解,甚至很多時間會遭受排斥,但透過「言語暴力」這個共同的經驗,學員多半會有興趣繼續了解,關於「怎樣的語言會讓人受傷」以及也會好奇「自己應該避免說怎樣的話」。

從這樣的經驗開始,也能開啟同學們「從自己的語言」到「對他人的影響」的脈絡,讓同學們更理解、更留意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語言就是構成這個社會議題的一部份,而自己可以更謹慎地說話,更小心地理解議題,更好的貼近人。

從這裡開始,就從「自我慈悲」到「待人慈悲」。

凝聚善意的社群彼此支持

最後,是透過讓同學們對「言語暴力」產生的深入理解,理解到「有一個善意的氛圍」其實是很重要的空間,能讓自己感覺安心,能讓自己放鬆地練習非暴力溝通,或說是不暴力的溝通,同時能好好地整理自己遭受暴力的經驗,也透過課程每周的分組,讓同學們有機會每周都聽到不同同學給的回饋,也聽到不同的經驗,接觸到一個相對比較善意的氛圍,同時透過最後幾周的「感謝時刻」,讓同學們也有機會感謝其他夥伴,這門課只有講師是建立不起來的,是透過學員們的「在」,才能讓多元、多重觀點、努力不暴力、袒露受傷經驗的這一切成為可能,也讓這一切可以發生在平等、沒有被審視的環境裡。

所以同學們多半會很感謝其他的同學,也從其他同學的分享裡獲得許多,甚至有一些平常在日常生活裡沒有機會遇到的深刻對話,這些也都是凝聚一個善意語言的社群,讓大家珍惜這個環境,共好的嘗試。

從這個小小的「共好環境」一點一點地向外找到「向社會共好」的地方。

這門課的特徵就是「既向內,又向外」的,
從「語言與權力」的角度切入,
讓學員們往內理解自己的經驗跟自我悲憫,
又從自己受創的經驗理解權力與權力的不對等,
一點一點發現自己的多樣、多元與矛盾,
然後,
也一點一點地發現這個世界、別人的多樣、多元與矛盾,
我們都是這個矛盾社會矛盾的一份子,
善意慈悲待己,也善待彼此。

針對課程的迴響與回饋

雖然課程辦理了很多次的公共論壇,但除了社大留存的公共論壇回饋單以外,我很少在課程裡額外探問同學針對公共論壇的回饋。理由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我期待透過這堂課程有一些碰撞,讓講師分享學員很少能接觸到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可能是需要時間消化的,所以我很少追問同學論壇後有什麼感想,而希望能保持讓這些經驗在同學的大腦裡發酵,直到他們可能想提出來討論。第二個是文化因素的考量,因為有許多的同學在被要求發言的時候會「刻意表達正向的論點」,這樣的討論對於我們實際理解同學的經驗可能沒有幫助,過去有過這樣的經驗,於是後來我多半採取等待的方式,等待同學自己忍無可忍想提問,這個時候會比較知道同學的實際感受。

過去有同學在公共論壇後,期待可以更多理解邀約來的NGO,並希望可以長期捐款,或是參與他們的活動;也有同學在課程結束以後,寫小卡給願意現身分享經驗的真人圖書,表達對他們的祝福與經驗分享的感謝;或是因為基於課程邀約分享的經驗,而願意一起在年底的時候參與課程的外展活動,一同參與人權尾牙,這些碰撞都會深化同學對社會的理解,也有擴大視野的效果。

相關文章

陳亮萌_16
2023-12-21
歐式經典美食-教學經驗分享
羅雅軒_01
2023-12-20
動動手動動腦一起玩線手編織
林欣諭_04
2023-12-19
新手老師養成